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特刊·盛会盛景】
青海:奔赴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5-23 10:56    编辑: 马秀         

  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关乎经济提质,关乎社会进步,关乎每个人。

  几年来,青海在高质量发展的壮阔海域中迎风踏浪:清洁能源实现新提升、工业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绿色有机农牧业又有新成效,经济发展脉搏跳动得更加强劲。

  未来,青海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又将如何顺势而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看到,全省上下凝心聚力、笃力前行、积极进取,努力把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的力量在一点点地汇集……

  能级跃升

  用“新”打造清洁能源高地

  今天的青海,依托丰富的风、光、水、热能资源禀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以重大产业和项目为突破口,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青海清洁能源大踏步迈进……

  2019年,青海省获批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如今,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两个可再生能源基地双双跃上千万千瓦级台阶,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九成、居全国第一。

  海南州清洁能源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代表性。全州近7000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可用于清洁能源开发,穿境而过的411公里黄河水带来富集的水电资源,每年2500小时以上日照时数和60%以上可用时间频率的风能可化作亿万千瓦以上的“风光”资源开发量,巨量优质的地热资源广泛分布于共和盆地,加之储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形成了水、风、光、热、储“五位一体”的海南清洁能源发展格局,全州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664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

  如何进一步做到“既为一域添光彩,又为全局作贡献”?作为清洁能源富集区,海南州全力以赴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并交出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

  全国乃至世界首条清洁能源特高压输电线“青豫直流”项目建成并稳定运行,2021年全年输送绿电160亿千瓦时;全省首个地热供暖示范项目建成运行,供暖面积22万平方米;隆基乐叶单晶光伏组件项目投产,首月实现产值2800万元;干热岩实现装机300千瓦试采发电;全球首个发电侧调相机群投入运行;光伏园区内平均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覆盖度达到80%,生态效益明显。

  “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作为青海‘四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省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海南州将坚持以项目申报促产业落地,以加快光伏和风能项目建设促水电资源开发,以地热和干热岩科研攻关及成果转化促资金和项目落实,加快建设海南戈壁基地,探索实施‘绿电三江源’工程,大力发展光伏旅游,建设光伏生态牧场,发展清洁能源工业旅游,着力构建以清洁能源产业为主体、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用清洁能源发展实现生态报国。”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中共海南州委书记吕刚告诉记者。

  而未来,青海将着眼助力全国能源结构转型、降碳减排,继续发挥青海清洁能源“风生水起”“风光无限”的独特优势,以信心和决心扛起清洁能源示范的责任,以创新引领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奋力登高

  迈好工业发展“铿锵步”

  伴随“四地”建设扎实推进,青海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先导,坚持工业绿色发展方向,着力推进节能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工业经济的运行稳定向好,特别是新动能加速成长,为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全国首个年产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建成投产;从建成比亚迪锂动力电池一期、青海铜业10万吨阴极铜、自主研发的IBC电池打破国外垄断,到建成青藏高原数据灾备中心等大数据项目……成绩振奋人心,未来令人期待。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企业要苦练内功,铸造核心竞争力。“年产10000吨高性能碳纤维及配套原丝项目”生产规模已形成,其中全球单线最大幅宽(4米)碳纤维生产线运行稳定,单线纺丝速度由380米/分钟提高到450米/分钟,单线产能由2000吨提高到3000吨,缓解了国内光伏、氢能、风电等领域的原材料紧缺问题。党代表、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聚合车间主任常维平介绍了公司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突出表现。

  近三年来,结合高原地区低氧低压自然环境特点,为实现碳纤维在高原地区的稳定生产,该公司积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加强研发体系管理,实现了聚合、纺丝装备完全自主设计、制造,在预氧化炉和低温碳化炉等碳化关键装备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保障了我国碳纤维关键装备自主可控。

  谈起未来,常维平信心满满地说:“我们的青海万吨碳纤维项目承载着国家责任,将全力把神鹰西宁打造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碳纤维生产基地,引领国家碳纤维产业由千吨向万吨跨越,极大程度提高国家高性能碳纤维的自主保障能力。同时,竭尽全力为青海省和西宁市新材料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积极的贡献。”

  新技术、新发展、新动能……向“新”而行,全省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为转型发展蹚“新”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青海将稳住基本面,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把握新格局,主动融入“双循环”;创新强支撑,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培育新动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高集中度;持续做大园区经济;提升竞争力,强化品牌质量建设;打造新优势,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打响青海品牌,让“青海造”成为高原产业走向世界的一张“金名片”。

  多点发力

  科技创新从高原向高峰攀登

  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高质量发展,也必须跑出青海创新“加速度”。

  从冷湖天文观测基地首架天文望远镜正式启用,高纯硅材料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获批,高纯氧化镁晶体材料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无水氯化镁“卡脖子”技术难题面向全国“揭榜挂帅”,“帅才科学家负责制”推动镁基修复材料研发……科技创新多点发力,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怀揣奔向高地的梦想,全力以赴拼搏,科技创新的“第一动力”在全省更加强劲,在创新中升级、提高、突破……收获的是不竭动力,结出的是科技硕果。

  截至目前,全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04件,技术合同成交额14.1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亮丽数字的背后,承载着全省科技战线牢记殷殷嘱托、扛起使命的担当。

  时间回拨到今年3月,走进青海聚能钛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近20米高的大型电子束冷床(EB)熔炼炉联动设备有序运作,数字化、可视化平台上生产进度一目了然。技术创新,蜕变发展,这是青海聚能钛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作为目前全国最大的EB炉熔铸钛及钛合金企业,青海聚能钛业公司2021年完成产销量超过全国钛锭总产量的十七分之一,约占全国EB炉钛锭产量的40%,成绩斐然。

  “卡脖子”“硬骨头”在哪里,企业创新的“火力”就要往哪里攻坚!在青海,重研发、勤创新的浪潮中,像青海聚能钛业这样的行业领域内领跑者正乘势而上。

  在党代表、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莫重明看来,全省上下还需进一步凝聚共识,提高认识,认清科技创新对企业和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强科技人才培育,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完善创新体系,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锻造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依靠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让科技创新从高原向高峰攀登、产业从基地向高地迈进……

  展望未来,青海科技将聚焦“四地”建设,从基础研究到前沿应用,从产业瓶颈突破到民生科技改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特色优势领域及关键领域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迈进,让更多的领域焕发新光彩。(宋翠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