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两会特刊】密织生态青海的绿色之网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2-01-23 11:56    编辑: 马秀         

  【报告摘登】

  聚焦聚力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心怀“国之大者”,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坚定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高水平建设国家公园。围绕全面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加快编制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监督管理,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好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三个攻坚战”,补好灾害预警监测、防灾基础设施短板。

  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本底调查,严格落实长江禁捕、黄河禁渔和青海湖封湖育鱼禁令,全面开展城乡垃圾治理行动,深化“无废城市”和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创建。

  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努力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青海应有的贡献。

  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切实发挥河湖长制、林长制作用,建立江河源守护人制度,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谭梅)

  【图景展望】

  把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把“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庄严承诺记在心上,青海持续发力,点滴功成。

  2021年,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首届国际生态博览会成功举办,青海湖碧波荡漾,三大江河出省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Ⅱ类及以上、湟水河达到Ⅲ类,35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水污染防治走在了全国前列,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6%,新增国土绿化面积33万余公顷,实现荒漠化、沙化土地“双缩减”,土壤环境清洁稳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现……青海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谋划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成果广受瞩目,更具影响力、美誉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产业园区启动零碳绿电工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领先全国其他省份,木里矿区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已完成近八成……如今,青海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了,水中的鱼儿、天上的鸟儿、草原森林里自由自在的野生动物种群更多了,大美青海越来越美。

  国家公园一处宝藏之地

  2021年4月,一只全身土黄色长毛、拖着灰色长尾巴的动物,在玉树藏族自治州通天河流域首次现身,几经问询,才得知这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豺”。发现它的生态管护员图丹东珠和格江高兴坏了:“珍稀保护动物出现,说明啥?咱这儿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嘛!”

  无独有偶。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境内,年都村二社的牧民兼生态管护员达杰朋措在进行例行巡护时,意外发现一只“花纹斑斓”的豹子,据达杰朋措介绍,这里以前就有很多这种豹子,如今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好,见到的金钱豹也变得多了起来。

  如今,随着我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治理,高原草原草甸植被以及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不断得以恢复,珍稀野生动物也逐渐回归,植物方面主要有重点保护的兰科植物等,野生动物方面有藏羚羊、野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岩羊、藏原羚、棕熊、猞猁、盘羊等3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自小生活在三江源保护区的省人大代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乡哈隆村村民才让卓玛说道:“三江源不仅河流和泉眼密布,沼泽、湿地、高原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也是我国乃至全球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是许许多多动植物栖息和生长的天堂。”“生态好了也不能放松干劲,今后更要积极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行列,以身作则守护好三江源头的山水草木、万物生灵,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省人大代表、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县长周本加说,作为三江源保护核心区,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国之大者”,聚焦生态文明高地和“四地”建设,立足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坚决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坚定不移做好“中华水塔”守护人。

  绿色家园靓丽生态底色

  “从2010年几十只到现在的上百只大天鹅,现在成立摄影环保志愿队,目的就是打造六个‘化隆样本’,发挥志愿者力量,保护大天鹅,保护好黄河,保护好生态环境。”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玉峰说,2021年冬,化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了天鹅湖摄影环保志愿者队伍。

  近年来,随着化隆县境内黄河生态环境的改善,群科镇安达其哈村黄河边大天鹅数量逐年增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观赏,这里荒山变绿了,河水更清了,家乡越来越美了。

  “报告中提到要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2022年的工作任务时,省人大代表、海东市都市绿洲生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韩进录深受鼓舞。他说,黄河流经化隆县168公里,祖祖辈辈的化隆人敬畏黄河、呵护黄河。近年来,化隆县也不断加大境内黄河流域治理,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化隆生态底色更加靓丽。”

  2021年,黄南藏族自治州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入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实现了新突破。

  “西宁市、海东市PM2.5浓度首次降至二级标准以内,青海8个市州首次实现全面达标;青海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家考核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西宁市完成‘无废城市’试点任务,形成‘西宁模式’在全国推广……”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汤宛峰表示,2021年,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在省人大代表、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县长钢夫看来,2021年,青海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自然生态保护修复,成效之大前所未有,人民群众由此得到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而河南县在今年工作中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巩固拓展生态文明创建成果,在转变思想观念、完善保护机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方式、强化宣传引导上做文章,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之大者”。

  生态高原作出青海贡献

  如今,青海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保护生态,三江源地区主要保护对象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提升,生态功能得以巩固;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青山掩映绿水长流已成眼前之景,水面、湿地、林草的蓝绿空间占比超过七成,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较实施保护前成倍增长,普氏原羚、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恢复明显,处处呈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景……

  在彰显生态价值、履行生态责任的同时,发掘生态潜力,找准目标定位,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生中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代表和委员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对于我们果洛藏族自治州而言,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产业是畜牧业。但一个要保护,一个要发展,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必须改变,在维持草原生态平衡的同时,也要发展我们的产业。所以今年两会上,我带着生态畜牧业如何更好发展,以及立足生态优先,挖掘生态潜力与价值的问题和很多代表及委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循着畜牧业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寻求新突破、迈出新步伐。”省人大代表、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县长汪生栋说。

  省政协副秘书长、民革青海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曹海玲表示:青海建设生态文明高地是一场机遇性、重塑性、紧迫性的变革,需要破解很多前所未有的难题,特别是要在实现高水平保护的目标下,破解保护和发展的矛盾。为此,有必要争取把青海作为生态特区来建设,争取特区建设的政策支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和改革试验。

  省政协委员、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张毓说:“山水文化在青藏高原根深蒂固,形成了严密的体系,与区域的历史发展、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乃至社会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打破过去重水轻山的现象,对我省山资源进行梳理,摸清底数,研究其在区域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现实中的文化价值,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保护及生态体验。”

  一项项务实举措,一项项改革成果,正在沉淀为我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累累硕果,相信随着高水平国家公园建设的一步步实践,“绿水青山”这一青海的优势和骄傲就能够不断延伸、拓展、发散,最终织成一张强省富民的绿色之网……(谭梅)

  【记者感言】

让绿色发展的“气质”更纯正

  青海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了,水中的鱼儿、天上的鸟儿、草原森林里自由自在的野生动物种群更多了,大美青海越来越美了……2022年,我们更要聚焦聚力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近几年,随着我省黄河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大天鹅、白鹭、绿头鸭、白骨顶鸡等水鸟纷纷来到黄河沿岸安家,时而展翅、时而戏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时时在黄河两岸展现……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青海而言,这不仅仅是誓言,更是自觉行动,只有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青海才能彰显生态之最、坚固发展之基。

  从代表和委员们的讲述中,记者深深感受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作为促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更有力度、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我们坚定地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是为了在绿色、低碳和循环的道路上推动更高水平的发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绘好“山水图”,念好“草木经”,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

  我们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是为了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使老百姓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并加快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步伐,以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来促进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的优化,让广大人民群众更直接感受到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金山银山,在拥有蓝天碧水的同时,分享到“生态红利”。

  2022年,青海将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深入实施保护“中华水塔”行动,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协同推动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推进创建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前期工作,统筹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和整合优化,持续开展“守护母亲河、推进大治理”专项行动,打好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三个攻坚战”,开展城乡垃圾治理行动,深化“无废城市”和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创建……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政策举措将助力青海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原绿色之路,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绿色发展的“气质”更纯正,大美青海的“颜值”更靓丽。(作者: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