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图景展望】固成果 聚民心 向未来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2-01-22 09:23    编辑: 成忱         

  报告摘登

  聚焦聚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压舱石,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确保农业稳产保供、农牧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和谐。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措施,加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建设好集中安置区帮扶车间、帮扶产业基地,突出抓好产业和就业帮扶,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使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围绕乡村发展,培育壮大特色种养、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化联合体达标创优,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建设,巩固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三产融合,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扎实有序推进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有序推进“燃气下乡”,继续实施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

   全省4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我省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累累硕果。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巩固拓展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则是全省上下面临的新挑战。我们的信心和底气来自哪里?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2021年,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实施各类衔接项目1782个,全省完成衔接资金支出率92.9%;通过发展产业、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低保兜底等方式,实现了所有搬迁户有稳定增收渠道,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户均1.9人稳定就业;

  46.9万有劳动能力脱贫群众通过参与发展到户产业,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

  1622个脱贫村通过发展村级光伏,村均收益达到34万元,带动7.7万户28.3万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全省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突发不稳定人口中35种大病患者2.17万人,已全部救治和管理;

  全省年内新改建农村厕所3.37万个;

  ……

  2021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不仅作为农村牧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作为全省全局工作的重点来研究部署推进。经过全省上下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省脱贫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既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更打牢了有效衔接基础,让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家底”更厚实,让乡村发展和乡村建设的基础更牢、成色更足,也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向着产业兴旺不断发力

  在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的龙头山下西河滩,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拔地而起。从特色种植、观光农业、休闲采摘、乡村旅游,到开发青海唯一一个太空植物博览园,再到现在发展餐饮演艺中心、生态休闲垂钓馆,多年来,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董事长蔡有鹏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推动产业升级,增加了群众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如今提起“千紫缘”,那已经是本地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成为了独具特色的品牌。不管是蔡有鹏还是村民,现在进行新奋斗、共创新生活的干劲儿足足的!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年,我省坚持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制定《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把从制度上预防和解决返贫问题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多措并举抓实抓细。通过健全监测帮扶机制、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倾力支持重点帮扶县、严格管理扶贫资产等方式,巩固成果,守牢底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化联合体达标创优……”,这引起了省人大代表、青海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朝斌的注意,他表示:“全国贫困地区集体脱贫是中国举全国之力完成的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举世瞩目。作为农业企业,我们扎根在最基层,亲身经历了整体脱贫的全过程,见证了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越来越富强,人民越来越幸福。成果来之不易。2022年,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咬住青山不放松,乘胜追击,真抓实干,狠抓特色产业,推进全产业链循环发展,打通产销环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使已脱贫地区稳固提升。作为一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我们肩负使命,不忘初心,会一如既往地带领更多的农户参与到专精特新优势产业中来,稳步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省政协委员、青海福茵集团董事长林振勇表示,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稳住脱贫成果,持续增加人民群众收入,就需要抓好乡村产业发展,激活内生动力,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子,增强防返贫能力。作为企业负责人,希望由省政府编制专项规划,为我们投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提供更多支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青海原生态农牧产品的市场辐射能力和辐射半径,增强当地农牧民自身造血功能。

  认真阅读政府工作报告后,省人大代表、湟中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祁玉梅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发展的信心!多年来通过马铃薯脱毒繁育体系建设,目前全省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繁育体系,脱毒种薯大面积推广应用,使马铃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种植业中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面对未来,我要努力做一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推动加强马铃薯脱毒繁育体系建设,巩固2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提升我省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帮助农民朋友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

  让乡村变成宜居的家园

  冬日里,走进西宁周边的乡村,所到之处环境优美,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村庄干净整洁,庭院井然有序……村村如画,步步为景,没有了夏日里的喧嚣,让人感受到静谧之下隐藏的活力。

  在湟中区上新庄镇周德村,村干部带领村民改善环境的同时,积极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开展集中养殖,把牛羊的粪污进行堆积发酵、还田利用。如今,村民们的居住环境变美了,收入也增加了。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通过多年努力,我省农牧民的生活方式更加绿色、农村牧区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曾经是产业发展空白、村民生活艰难的贫困村,在村党支部书记苏生成带领下,通过发展蔬菜种植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大村。就在过去的2021年,苏尔吉村发生了很大变化,村里绿化更好了,种上了苹果、梨、杏等经济作物;家家户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房子贴上了保温层;破损的硬化路变成了柏油路,村容村貌大大改善。

  “去年开会我建议修好路,以方便蔬菜、牛羊等运输和群众出行,今年已经实现了!”省人大代表、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党支部书记苏生成兴奋道。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结出硕果,村庄清洁行动全覆盖,农牧区厕所革命务实推进……”

  对于这些成绩,苏生成大大点赞:“现在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一年比一年好!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我最关注的就是乡村振兴,我希望能把天然气接到更多村民家中,替代烧煤取暖,希望政府能更加重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问题,希望能更好更快实现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

  对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的“有序推进‘燃气下乡’,继续实施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来自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麻吉村的省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李世新特别留意,他说:“我们村厕改完成了,污水管网也接入了县城大管网,房屋外墙和村庄绿化都很好,下一步希望能够实现天然气入户。还有,2022年我们还要想办法把养猪产生的粪便处理好,让大家的生活环境更干净。乡村要振兴,怎么振兴?肯定要发展产业才行。我们村要好好发展乡村旅游,鼓励村民多开办菜品好、服务好的农家院,并加强农畜产品的加工、销售。乡村要宜居,既要‘面子’上的环境整洁,也要‘里子’的产业发展嘛!”

  记者感言

继续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脱了贫摘了帽,使命完成了吗?并没有,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接续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是我们新的奋斗目标。

  如果你去过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那么你会聆听到山大沟深、沟壑纵横的穷村如何实现逆袭的故事。班彦村2021年集体经济年收入已超过106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1.15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村。在整村脱贫之后,为了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里瞄准土族盘绣发力,靠着“村集体+公司+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村里的盘绣工艺品越来越受市场欢迎。

  而在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阳坡村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产业基地,远远就能听到“叮叮叮、当当当”敲击金属(银铜器)的悦耳声音。这个产业基地当年总投资1990万元,其中包括南京市栖霞区东西部协作资金1000万元、青海扶贫专项资金500万元、阳坡村集体经济资金490万元。

  阳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王富邦曾经靠着手里的锤子和錾子,不但敲出了自己的致富路,还带领当地的贫困户脱了贫增了收致了富。如今的他,已经有了更深远的打算:“现在进入了乡村振兴新阶段,这是我们新的机遇,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在传承银铜器制作技艺的同时,带领村民们闯出更好的未来!”

  班彦村和阳坡村是我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典型,它们立足于自身的特色,发挥优势,找到了各自发展的好路子。

  立足特色,发展产业,才是乡村振兴的落点和根基。

  因此,刚刚走上小康之路的乡村应该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加快后续产业发展和产业兴旺步伐,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特色种养业等事关农村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上用情用力用功,真正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