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2022青海两会热词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2-01-21 10:16    编辑: 成忱         

  “两会时间”,总会有一批批“热词”,展现青海时代风采,传递高原民生温度。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扎实推进‘四地’建设”“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一个个“两会热词”的背后,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青海,是意气风发踏上新征程的青海,是在奋力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的青海。

  盘点“两会热词”,读时代大势,看青海发展,解人民心声;聚焦“两会热词”,聆听新青海紧跟民意大步前行的最强音,感受新青海昂首奋进新时代的铿锵步伐;透过“两会热词”,勾勒未来发展,描画美好蓝图,映照民心向往,汇聚磅礴力量。

(三江源国家公园供图)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在习近平总书记“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重大要求的引领指导下,青海制定《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部署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起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使命担当,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开局良好!

  全面做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高水平建设国家公园,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全面起势!

  “中华水塔”持续丰沛润泽,碧波荡漾的青海湖更加迷人,“大美青海”愈加洁净美丽,绿色循环低碳成为发展常态,扮靓绿水青山绘就生态画卷,青海逐梦前行。

  高水平建设国家公园

  2021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国家公园。这是中国生态文明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世界自然保护地史上的又一个丰碑,更是青海各族人民保护“中华水塔”、为国家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省政协委员、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田俊量说:“高质量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要在进一步落实‘更加严格的保护’的同时,探索实现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及其对区域发展的‘溢价效应’,通过生态产品公平交换实现三江源世界级独一无二生态保护的自然资源禀赋和文化沉积对国家发展的使用价值,通过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实现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和‘新高地’的建设目标。”

  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继续守护好三江源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创新驱动发展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源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突破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王舰说:“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创新是本质。在青海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创新在发展中更为重要迫切。通过政策措施激发全省科技人员投身于新青海建设的伟大实践尤为重要。”

  “要加快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进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发创新活力。”嘱托铭记在心,奋斗正当时。以创新驱动发展,青海正持续释放潜力、散发活力、焕发生机。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对口援青取得新成效,西宁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首列南亚国际班列开行,青洽会、“一带一路”清洁能源论坛成功举办……青海,扩大开放不停步,推动发展不停歇。

  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青海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聚合力,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田俊量认为,改革和创新永远是促发展、抓落实的核心动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五年的成功经验,正在于对三江源自然和社会发展科学规律的认识基础上,以目标导向、问题引领的方法论来创新体制和机制。

  在高原大地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正凝聚起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持续释放出改革红利。

  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从就业增收到社会保障,从教育医疗到文化生活,民生实事中关系着人民福祉,承载着群众期盼。省委省政府坚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中之重,全面完成了年度确定的10大类45项民生实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了新提升。

  聚焦聚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的实施方案,完善社保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围绕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继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青海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省人大代表,西宁市城北区小桥街道新海桥社区党委书记田小红说,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民心之本。民生工作要更接地气、更通民意,要干一件成一件,一件接着一件干,不断满足民生之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扎实推进“四地”建设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和来青考察时赋予青海“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指示要求。

  突出“四地”建设,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强化有效投资支撑,促进消费恢复回稳,以“四地”建设来促进供给侧转型升级,带动需求侧企稳提质……牢记殷殷嘱托,青海努力走出一条生态友好、绿色低碳、具有高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分别与国家四部委联合编制专项行动方案,建立省部联合推进机制,高纯氧化镁晶体材料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绿电7月在青海”继续保持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四地”建设,青海扬帆起航。

  省人大代表、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舰说:“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要依靠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可追溯体系建立来实现。通过打造区域性品牌,将高原、绿色、环保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青海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和碳中和,事关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事关高质量发展成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全国上下齐心践诺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青海作为清洁能源储量丰富、碳汇功能突出的生态大省,实现双碳目标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省政协委员、省委党校副校长李广斌表示,青海需依托特色优势产业,科学划定碳减排目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框架体系,综合开发利用水、光、风等多种能源,打造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的全产业链,加快构建清洁能源体系,高标准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碳汇增量,强化碳源控制,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落实能耗“双控”,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让“过紧日子”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绿色已成为青海发展的底色,高原儿女正在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青海贡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压舱石,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保供、农牧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和谐。

  省人大代表、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党支部书记苏生成说,乡村振兴是继脱贫攻坚之后又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和发展工程,苏尔吉村将紧抓乡村振兴试点建设机遇,依托“组织生活共享阵地”、村党史馆等红色资源,大力实施党建引领绿色产业发展项目,撸起袖子加油干,一茬接着一茬干,着力把苏尔吉村打造成“家富、村美、民乐、人和”的时代新村,争分夺秒取得乡村振兴更大胜利。

  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联动发展,提高特色优质农畜产品生产能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上下更大功夫……青海农牧区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跨步前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李广斌说:“多年来,青海坚持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载体,不断赋能欠发达民族地区科学治理,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之路。今后,要继往开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贡献‘青海智慧’,书写‘青海篇章’。”

  “青海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承担起主体责任。”“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青海奋力开创民族工作新格局。

  推进平安青海建设

  2021年12月15日召开的平安中国建设表彰大会上,西宁市获得“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荣誉称号,是西北五省惟一获此殊荣的省会城市,也是西宁市连续6年在全省平安建设考核中位列第一后,首次获得平安建设国字号荣誉。同时,西宁市公安局获得“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这是全省推进平安青海建设的缩影。牢记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青海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强化和保持如履薄冰的风险意识、底线思维,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风险,确保初级产品供给安全,持续保障公共领域安全,坚决防止发生任何影响安全的事。

  从“八五”普法,到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到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平安青海,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贾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