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地区动态

【西宁市】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高地”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2-01-07 11:03    编辑: 马秀         

  西宁,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共融,有51个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28.57%。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在文化交融上承担着带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重任。无论是地理位置、服务保障、辐射带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还是在对外开放上承担着带动全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省会隆起、全省受益”。西宁是首个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省会城市,是我省唯一入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材案例,是中央文明委首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基层联系点,首次在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中央党校汇报分享西宁创建工作实践。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争取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西宁市将按照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先行先试、走在前列”的工作要求,努力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五个方面做出示范,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档升级。

  以感恩奋进、拼搏赶超的强大气场积极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高地”,创建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的西宁,正款款而来。

  “强”起来争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排头兵 

  2021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亲临西宁市城西区文亭巷社区时指出,“要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发扬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

  为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战略部署,西宁市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历史眼光,增强大局观念,在第十五次党代会上提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先行先试、走在前列”的工作要求。

  近年来,西宁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积累了很多典型经验做法,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造了宝贵经验,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作出了表率。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为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高地”,创建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纵深发展,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西宁特色的共同体建设道路。

  怎么“强起来”?

  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要强!西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创建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和基础工作,形成政治引领、党建统领、党政同责、社会同创的工作格局。

  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强!西宁始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和省委安排部署上来,确保顶层设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方向和立场、原则和理念、政策和策略、思路和行动,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思想、政治、行动上的信心、定力、执行力要强!西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健全完善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的考核体系、激励机制、组织保障,争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排头兵。

  “联”起来推动打造共创共建共享的“西宁示范”

  有一种模式,叫做“西宁模式”。多年来,西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创建相结合,由市文明办、市创建办、市爱卫办三部门联合将每月29日设立为“创建日”,统一开展创建活动,呈现“同频共振、多城联创”的生动局面。

  有一种特色,叫做“西宁特色”。西宁市在全省创建“八进”的基础上,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医院、进市场,延伸创建触角,“十进”领域百花齐放,交相辉映,实现创建工作全覆盖。

  有一个品牌叫“西宁品牌”。西宁将社区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打造社区石榴籽家园,探索出了“一社区一特色”创建品牌。

  有一份课件叫做“西宁课件”。西宁总结提炼成功经验做法,先后在青海民族大学、省委党校、中央民族学院、中央党校讲授分享交流西宁工作实践,将西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践以授课的方式分享推广至全省、全国。

  回望来路,西宁硕果累累;展望未来,西宁信心满满。打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内容的示范城市,西宁将在已有经验与成果基础上,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顶层设计、着力高位推动,加强共同体建设,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将每个民族、每个人、每个领域都“联起来”,推动在共创共建共享方面做出示范。

  怎么“联起来”?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建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等创建工作“联起来”!不仅要联,更要有机结合,推动各方面、各行业、各族干部群众上下左右联动互动、全社会共创共建共享,形成“一城抓总、多城联创”的生动局面。

  将积极引导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及各类社会组织“联起来”!协同作战,凝聚创建合力,开展为民族团结进步献一策、办一件实事、进行一次视察考察、组织一次深度调研“四个一”活动,积极建言献策、凝心聚力。

  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联起来”!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努力建设政治上团结统一的政治共同体,经济上一起共富的经济共同体,文化上美美与共的文化共同体,社会上水乳交融的社会共同体,生态上和谐共存的生态共同体。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联起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持续优化教育布局,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全面推进全民健身体育事业;加快职业教育步伐,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加快健康西宁建设,推进“健康服务共同体”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切实提升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融”进来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

  今天的西宁,成功树立了“西宁典范”——《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城市特质——西宁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实践》入选中组部、中央党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案例汇编,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累了典型经验,先后有宁夏银川、西藏日喀则、新疆阿勒泰、云南昆明等13个省外兄弟地区来西宁考察学习。

  现在的西宁,已经积累了“西宁经验”——在全省率先研究制定《西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和先进单位动态管理办法(试行)》,采取互观互检的方式进行复检复验,促进了区域间部门间经验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管理办法被国家民委充分肯定并运用。

  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高地”,西宁根据《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精神要求,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在创建方式方法融合方面做出示范。

  怎么“融进来”?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家庭教育、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深度融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到家庭教育、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广泛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活动,在各级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校园文化阵地,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于每个孩子成长的全过程。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各领域各行业的培训、主题教育深度融合!各领域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五个认同”“四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习教育活动,结合创建“十进”活动,在各行业开发一批干部培训精品线路及培训课程,每年组织“十进”领域业务骨干赴先进地区学习交流,结合“我们的节日”“创建日”等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推进共同体意识教育,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正确处理好统一和自治、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以中华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生动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宁故事,增进各族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引导各族群众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繁荣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发展!全方位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健康服务、民族团结进步+社区服务、民族团结进步+智慧城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综合改革、民族团结进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社会治理等品牌建设。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共同体建设工作深度融合!精心打造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示范单位,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不断优化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