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东市乐都区始终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理念,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和“兰西城市群”发展战略,以城市核心区建设为引领,一座以绿色为底色、以人民为中心的海东“首府”新城初具雏形,“生态、人文、和谐、奋进”的城市品格正在海东版图上迅速崛起。
推动“1234”生态新格局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每到夏天,无论是扎碾公路、还是北山大通道、抑或民小公路,目之所及,山水林田湖草给人以山水品质和田园诗意,蓝天碧水净土以“工笔画”呈现绿色“大写意”,无声诉说人文乐都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使命要求,扛实扛牢维护生态安全政治责任,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护好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功能区、青海东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深入实施天保、“三北”、南北山绿化等生态工程,完成辖区内47公里可视范围内重要山体和节点绿化;
建成湿地公园5处、省级森林公园3个,累计完成造林10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5%;
每人每年履行不少于三株的植树义务,全区超20万人主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完成义务植树130.91万株;
截至2021年,城区绿化面积662.59公顷,较去年增加112.87公顷,建成区面积增加330公顷;
划定涵盖上北山、药草台、杨宗等3个省级森林公园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363.14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4.64%;
……
一组数据,就是一行躬耕前行的诗行,更是乐都区向生态保护集中发力的生动注脚。
如今,乐都区正推进形成1个城市核心,积极发力祁连山、拉脊山2山,重点整治湟水河、引胜河、瞿昙河3水,着力聚焦大峡、老鸦峡、盛家峡、仓家峡4峡的“1234”生态新格局,持续打造、延伸、拓展河湟文化创新品,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农业绿色发展、服务绿色提质,实施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无废城市和生态乡村建设行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辐射带动乡村旅游,让乐都更具生态福祉和绿色福利。
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
牢记初心使命,奋楫时代征程。
乐都区深化拓展“一优两高”实践内涵,以“四地”建设为行动指南,重点聚焦打造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创新活力、城乡统筹的新海东,以“海东精神”为引领,大手笔绘就一份有“品质感”“现代感”“幸福感”“未来感”“魅力感”的蓝图,聚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全面增强保水、增水、净水核心生态功能,实现绿水绕城、绿水润城、绿水活城。
——进一步强化“抑尘、减煤、控车、治企、增绿”措施,重新调整乐都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高污染燃料限燃区,开展建筑工地、道路施工工地等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移动车源污染管控明显增强。目前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8.71%、PM2.5平均浓度30.1μg/m^3、PM10平均浓度59.21μg/m^3。
——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和巡河湖制度,强化执法管控,充分利用湿地工程项目进行水质深度处理,乐都区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湟水河老鸦峡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均达到100%。
——加强涉重金属危险废物环境隐患排查及环境监管,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畜禽养殖粪污、秸秆、农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筑牢祁连山南麓生态屏障,全力抓好祁连山南麓乐都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对全区93个生态环境问题图斑按照“一矿一案、一企一册、一斑一策”的要求,逐一制定整治方案,形成整改台账清单,严格执行销号制。目前,266个疑似历史遗留矿山图斑室内核查、实地核查和系统填报录入已完成,核查出的10处无恢复治理责任主体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全面启动。
如今,乐都区在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中站高位勇担当,着力满足各族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美好期盼,经过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治理,正向“田中有城、城中有林、林茂田丰、山清水秀”目标进军,朝着有山、有水、有田园高颜值方向冲刺,在“三河间”续写乐都精彩、河湟传奇。 (张玉英 拜得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