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精神是青海最宝贵的财富——新青海精神述评(上)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1-10-18 09:15    编辑: 成忱         

筑路工人用铁锤和钢钎打通道路。

221基地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开展联合技术。

勇于拼搏、吃苦奉献的钻井队伍。

牧民喜迎青藏公路上开来的汽车。

尕布龙在河南县工作期间与牧民在一起。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高寒缺氧的青海高原,自古以来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想要在这里干事创业更是难上加难。

  回望青海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族干部群众扎根高原大地、努力拼搏奉献,让昔日贫穷落后的青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不断奋斗过程中形成的“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新青海精神,成为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重要力量源泉。

  如江河汇入大海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从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再到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始终是伟大事业孕育了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了伟大事业。

  青海精神的孕育,可以从长征精神和西路军精神开始追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子木达沟口岩石上留下了“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的标语;西路军将士在祁连山区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以坚持革命、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这些都为青海埋下了革命精神的种子。

  此后,青海各族人民在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不断塑造了许多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地域特点的精神品格。“两弹一星”精神、开路精神、青藏高原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柴达木精神、尕布龙赤子精神、可可西里坚守精神……这些诞生于青海的伟大精神,支撑着青海各族干部群众与恶劣自然条件作斗争,努力改变青海贫穷落后的旧面貌。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威慑、核讹诈、核垄断,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聚集到金银滩草原221基地,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成功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孕育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将军率领两千多名筑路军民,仅用7个月零4天,在人类“生命禁区”“世界屋脊”上,一锤一锹凿出了被世人称为“天路”的青藏公路,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书写了“不畏艰苦、迎难而上”的开路精神。

  “牧民省长”尕布龙始终保持一颗为党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手握重权不谋私利,身居高位心系群众。退休后依然初心不改,带领干部群众绿化荒山,把毕生心血和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形成了“对党忠诚、亲民爱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尕布龙赤子精神。

  2010年4月14日,玉树突发7.1级强烈地震后,全国各族人民、各方援建大军与玉树同胞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救治生命,集中力量增援灾后重建,兑现了“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庄严承诺,形成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

  浩然天地间,一座座精神丰碑,一个个鲜活典范,令人自豪和敬仰。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就如同江河汇入大海般丰富发展了青海精神的内涵。

  如山峰耸立高原

  青海既是海拔高地,更是精神高地。随着时代发展需要,结合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青海精神也在不断注入新内容,做出新概括。

  2016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提出了“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重要指示,为新青海精神的诞生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思想养料。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建设新青海,要有新精神。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四个扎扎实实”“三个最大”重大要求,在新时代新起点奋力建设新青海的背景下,2018年7月23日,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召开,全会作出了“一优两高”的战略部署,提出了“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

  全会对新青海精神进行了科学定义,“这个新精神,就是站在昆仑之巅、守望全国和世界的登高望远精神,就是交往交流交融、不断融入全国和世界发展格局的自信开放精神,就是维护民族团结、保护绿水青山、造福全国和世界的团结奉献精神,就是把握新时代新要求、激励新担当新作为的不懈奋斗精神。”

  全会指出,新时代新青海,就要有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精神”,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放大“新精神”的内涵和外延,让“新精神”成为全省人民的共识,让“新精神”激励我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新青海精神是建设新青海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是各族人民在新青海建设实践中迸发出的意志力量,充分体现了青海各族人民的独特气质和崇高品质。省委对新青海精神的科学提炼和概括,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不断开创新青海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如树木繁茂生长

  一个地方有了自己独特的精神,才能在发展中脱颖而出。绵延不衰的地域精神,成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支点。新青海精神就是青海各族人民追求发展进步强烈愿望的生动写照。

  登高望远是新青海精神的灵魂,自信开放是新青海精神的主题,团结奉献是新青海精神的核心,不懈奋斗是新青海精神的品格。

  登高望远体现了青海各族人民的价值追求、大局意识和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自信开放体现了青海各族人民不断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姿态;团结奉献体现了青海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而汇聚力量的大团结;不懈奋斗体现了青海各族人民在新青海建设征途中顽强拼搏、扎实苦干的高尚品质,是青海人民建设美丽家园的崇高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

  只有登高望远才能宏志自立,只有自信开放才能更好地改革创新,只有团结奉献才能共筑伟业,只有不懈奋斗才能创造新的辉煌。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立足于“三个最大”的省情定位,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建设“五个示范省”,打造“高地”建设“四地”,更好满足青海人民对更高品质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更需要努力践行新青海精神。

  初心凝聚力量,使命催人奋进,精神砥砺前行。新青海精神必将在新青海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抽枝发芽、枝繁叶茂,最终繁茂成林,激励一代代青海儿女攻坚克难、奋勇向前,把一个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展现在世人面前。(莫昌伟 杨晓燕 程晓英)

  记者感言

伟大精神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在过去的采访中,我曾在茫崖的抽油机旁听石油工人讲青海油田人为油奉献、产业报国的光荣史;也曾穿越青藏公路为沿线驻扎的青藏兵站部官兵们的铁汉柔情所感动;还曾对每天翻越巴颜喀拉山口的养路工人们深感钦佩……

  经历过的采访越多,就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更加了解;采访过的人越多,我就越发感到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都有一种相似的精神气质。

  完成一次采访就像攒下了一颗珍珠,撰写这篇新青海精神述评就是一次穿珠成串的机会。在查阅资料、采访专家、深入群众的过程中,我越发觉得“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就是对一代又一代披荆斩棘、戮力前行的高原人精气神的最好提炼总结。

  毛泽东同志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更是如此。经济底子薄、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气候恶劣、位置深处内陆……地处青海高原,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是远远超出大多数地区的,所需要的艰苦奋斗也是成倍增加的,但在奋斗中所诞生的精神也必定充满无坚不摧的雄浑力量。

  长期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青海各族人民以高昂的革命热情和不懈的奋斗意志,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不仅创造出了可贵的物质财富,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加强烈。让青海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继续繁荣发展,让青海各族人民过上高质量幸福生活,就需要我们传承伟大精神,通过不懈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就需要高举旗帜奋勇前行。

  我们要在新青海精神引领下,凝聚起青海各族人民的磅礴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新青海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海篇章而努力奋斗。(莫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