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沿
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宁市文亭巷社区考察时强调,“一个社区要搞好,一定要有非常强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组织,把社区各方面服务搞周到,把群众自治性的事情组织好。”这是总书记对社区工作的殷殷嘱托,也是帮助西宁市探寻人民幸福生活的指南。
近年来,西宁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会议精神,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作为推动城市发展、提升治理能力的关键要素,全面推行城市小区党建“四方联动”工作,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有效解决了小区治理覆盖面不宽、资源整合不充分、物业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探索出一条符合西宁实际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径。
建强支部战斗堡垒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西宁市城东区韵家口镇育才路社区毛纺小区西苑是原青海毛纺织公司破产企业生活区,小区内退休老党员较多,由于没有固定活动场所,党支部每次召开党员大会和学习培训都在小区院子里或社区办公区,有些老党员因腿脚不便无法及时参加学习活动,导致党支部组织学习活动较为困难。
去年以来,韵家口镇利用毛纺小区西苑内闲置区域,打造育才路社区党建“微综合体”,通过建立小区党支部,有效丰富了党员群众开展服务和活动的载体,激活了小区治理的“神经末梢”。育才路社区成立了一支由退休人员组成的老年合唱队,每逢节假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合唱队的成员会来到“微综合体”排练,《我的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嘹亮的歌声总会在“微综合体”中响起,丰富了党员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以前在这个院里住的时候,每次党支部组织开会没有场所而且来的党员也不多,如今小区里建起了‘微综合体’,党支部就在小区里,党员有了固定学习活动的场所,每天坐在一起学习交流我真的非常羡慕,现在我打算从儿子那里搬回来,重新回归党组织的怀抱。”韵家口镇育才路社区61岁老党员赵生林说。
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推进基层治理,一以贯之坚持党建引领是根本方法。针对城市居民服务需求多样化的特点,西宁市在2019年实施城市基层党建“微综合体”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城市小区党建“四方联动”项目思路,结合“年初相约话党建”活动,组织各县区委组织部和街道负责同志通过实地观摩试点小区党支部,座谈交流等方式,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全面推行“支部建在小区上”,在符合组建条件的居民小区全部单独成立党支部,对于党员不足3人的统筹采取与物业公司联建、相邻小区联建等方式成立党支部。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小区党支部556个,小区覆盖率达97.01%。
及时选优配强小区党支部班子,选任小区党支部书记552名、委员1815名,推行业委会委员、物业公司负责人和社区党组织委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93名业委会委员、物业负责人兼任社区党组织委员,14名小区党支部书记和51名小区党员担任业委会主任,95名小区党员担任业委会成员,形成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为主要目标的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运行模式。通过组建小区党支部,将党组织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形成了城市基层党建推动基层治理的特色范例。
健全工作运行机制,从“单打独斗”向“多重赋能”转变
针对辖区老旧楼院多、空巢老人多、下岗职工多、基础设施差导致邻里矛盾频发、物业投诉率高的现实问题,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街道北商业巷社区党委结合城市基层党建“微综合体”工作,联合景辉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组建先锋为民党支部,建立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四方联动”治理机制,推行业主提诉求、物业整改、业委会督查、社区汇报、街道“回头看”的“五步”处置措施,形成了“支部有所呼、各方有所应”的生动局面。
运行以来,景辉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物业收费率提高20%,“12345”投诉率同比下降50%,小区内的广大居民形成了从“旁观者”到“局内人”,从“自扫门前雪”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局面。居民高兴地说,自从有了“四方联动”联席会议机制,群众的诉求表达更聚焦了,解决问题更精准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为了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西宁市建立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小区业委会(居民代表)、物业公司共同参与的“四方联动”机制,小区党支部牵头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辖区内重大问题,共召开联席会议406次,开展志愿服务1230次,解决老旧小区下水管网等问题230件。与此同时,各小区党支部牵头修订完善《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业主委员会议事规则》等规章制度,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立了“业主有约”“圆桌听证会”等制度,以民主协商方式沟通解决问题,调处矛盾纠纷,促进邻里和谐。聚焦小区党支部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建立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党员教育精品教学课程、线上智慧党建平台等7个共享共用项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循环使用。围绕小区治理、化解矛盾、政策宣传等内容,举办专题培训班,培训小区党支部委员、业委会成员、物业公司负责人,有效提高他们的履职能力和服务能力。
通过“四方联动”工作机制让小区各类组织共同参与到基层治理中,从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向有机联结、事项共办转变,促使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更加便捷高效,初步实现了需求在基层发现、隐患在基层排查、矛盾在基层化解,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
优化服务群众方式从“自上而下”向“上下联动”转变
西宁市城北区火车西站街道萨尔斯堡社区党支部运用“红色五线谱”工作法,成立了由社区党员、网格员组成的5支爱心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者组成的2支暖心服务队,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的功能和作用,开展文化宣传、平安巡防、环境治理等志愿服务200余次。同时,社区党支部结合“我们的节日”“学雷锋日”等重要时间节点,联合物业党支部开展“敬老、爱妻、亲子、睦邻、惜己”五大系列文化活动,丰富辖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搭建了邻里和谐的平台。
类似的如城中区南川西路街道福禄巷南社区,积极整合各类资源、资金,在南川西路142号院探索打造“红色廊亭”党建服务站,将党建工作下沉到小区楼院,有效解决党建工作载体不足、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缺乏活动阵地等问题,实现了老旧楼院“旧貌换新颜”,有效延伸了党组织服务触角,推动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落实落地。
西宁市积极搭建服务平台,统筹各类资金641.6万元,建成居民小区党建综合服务中心(站点)93个,为党员和群众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开展老城区社区服务设施改造升级工作,投入基层党建工作经费30万元,并整合各类资金2080万元对45个未达标社区采取改扩建、维修等方式进行升级改造。搭建活动平台,推行在职党员进社区联点帮扶“双积分”管理机制,将联点单位任务落实情况按15%比例纳入年度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分值,引导854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26364名在职党员深入老旧楼院参与基层治理,期间开展主题党日活动539次、公益活动374次,组织走访慰问活动333次,慰问困难党员群众1581人次,认领群众“微心愿”1042个,帮办实事370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统筹各级部门支持社区的政策,整合资金、资源、项目等,以社区和小区党支部为主渠道落实到位,确保小区党支部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截至目前,共成立以党员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394支,政策宣传761次、法律援助243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1465次。
支部建在小区,服务下沉社区,实现小区管理民主,这便是新时代西宁居民群众的幸福密钥。展望未来,西宁城市骨架不断伸展,城市全面转型升级,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西宁市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办好一件件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经验。(乔欣 通讯员 宁组)
声 音
做大“两新”组织党建“朋友圈”
“两新”组织具有发展内生性、组织自治性和目标经济性等典型特征,“两新”组织党建已成为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领域,必须发挥党组织政治思想、组织机制、示范引领等优势,不断释放“两新”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持续带动“两新”组织健康成长。
把准方向,提升凝聚力。凸显党建“政治核心”地位,坚持把“两新”组织锻造成“党领导一切”的政治原则执行平台,通过“内培+外训”“云上+线下”“联点+帮带”等方式,结合“三会一课”“支部党日”“党建联盟”,采取“岗前一刻钟”“下班六十秒”“指尖推送”等形式,将坚持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重要讲话精神等作为“第一党课”;将党员职工轮流领学青海省“三个最大”“三个安全”“四种经济形态”“八个新高地”等内容作为“第一功课”;将学习掌握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法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企业转型升级等经验做法作为“第一修课”,积极及时为党员职工“补钙充电”,持续引导“两新”领域党员职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夯实基础,提升战斗力。聚焦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增强“两新”组织抓党建促发展自觉性。通过制定出台“两新”党组织议事决策、述职评议、直接联系等工作机制,健全完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明确党组织设置原则、隶属关系和审批程序,实施“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选优配强“红色CEO”,建好“三支队伍”,探索建立“三同步”源头抓党建工作机制,做到党组织应建尽建,巩固拓展“两个覆盖”。注重把党组织内嵌到“两新”管理架构中,坚持党的领导融入“两新”生产经营关键环节,落实问题决策、岗位变动等党组织研究前置。采取推行“党建四进”“委员三带头”“党员五先”等方法,指导帮助“两新”组织作出符合党的路线、政策规定、利于发展的科学决策。同时,注重建设党建联动体系,开展“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等活动,构建“全域党建”工作格局。
领航驱动,提升影响力。坚持“两新”党组织意图决议向经营决策转变,把“一切工作到支部”作为党组织组织力重要体现。采取“一企一策”“一会一法”,推行党组织引领与决策管理、党员学习与业务培训、发展党员与人才培养、党日活动与生产生活等相结合的“融合党建”。按照“五化”“六有”建设标准,打造“两新”组织红色阵地,推荐优秀员工加入中国共产党。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先锋岗、责任区,开展“头脑风暴”“技能大比拼”“我为组织建言”等实践活动,激发“两新”组织党员职工干事创业、争先进位的信心和决心,引导“两新”组织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投身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两新”党建工作与绩效管理、安全生产、服务质量、产品研发等重点中心任务无缝对接,创建特色党建工作,发挥“雁阵”带动效应。(刘力)
(摘自祁连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力《做大“两新”组织党建“朋友圈”》一文)
印 迹
村支部引领干“产业”
金秋九月,又一个丰收的季节,记者来到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雄先藏族乡沙索么村,立刻被山坡上的大片绿色植物所吸引,这是沙索么村当归种植特色产业即将丰收的景象。田里,村党支部一班人正聚在一起,查看今年当归长势。
谁能想到,拥有如此好光景的沙索么村,几年前却因村内矛盾多,村组织软弱涣散而被列为后进村。为了摘掉“后进”帽子,从2018年开始,沙索么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针对村情创建了“‘四位一体’(一套办法、二级评议、三务公开、四会议事)民主治村促和谐”的党建品牌,解决了村里的矛盾,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
近年来,村党支部把种植当归作为全村群众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每年春天种植时,村党支部都会专门邀请专业技术员举办培训班,讲授种植技术。支部成员每月在当归地里开一次会议,对当归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当场在田里解决。连续几年坚持下来,村民们都掌握了当归种植技术,当归的产量和质量一年比一年好了,种植面积每年都在扩大,群众的收入也越来越多了,种植当归成了村民们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
今年,化隆县林草局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沙索么村多次调研,决定进一步引导村民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当归。沙索么村村党支部积极配合,发挥基层组织优势,以“合作社+农户”形式,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当归约53公顷,全村参与当归种植农户达到总户数的90%。再过一个多月就可以挖当归了,初步算了一下,今年全村当归收入可达280余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村级换届中,当归种植能手旦正才仁被选为新任村党支部书记。为带动更多村民受益,旦正才仁带领新一届党支部,加大对村民的当归种植技术培训力度,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到了种植当归的行列。村里的老党员却巴高兴地说:“今年我种植当归的收入可以达到16万元左右,这是我种七八年小麦才能挣到的钱。今年对我们村来说真是喜事不断,我们村从软弱涣散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村上也选出了新的村支书,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呀,今年全村的收入又要增加了,群众的生活是越来越幸福了。”(李雪萌 通讯员 王进)
资 讯
祁连县:量身打造党员身边的“微党课”
今年以来,祁连县注重用好本土红色资源,依托“党课开讲啦”“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工程等载体,“讲活、做实、用好”党课,量身打造党员身边的“微党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突出特色,讲活“微党课”。注重突出本土资源,以30分钟内的“微党课”,把党课教育从机关向企业、教育、卫生等不同行业领域拓展延伸。把课堂搬到红色教育基地、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站点、田间地头等基层一线,着力打造一批内涵丰富、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质“微党课”。目前,全县已有500多名党员先后讲“微党课”约630场次,现场解答群众政策疑惑100余条,办实事80余件,惠及群众3000余人次。
因地制宜,做实“微党课”。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实施村(社区)“阵地清零”工程,高标准建设村(社区)“微党校”50个,强化党员教育培训。着力打造“15分钟党员学习圈”,切实解决工学矛盾,让党员学习不脱岗、不离家,实现方便学、就近学。目前不同领域党组织跨界互补建设党员身边的“微党校”146个,实现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100%全覆盖。
创新方式,用好“微党课”。建立本土骨干师资库、搭建农牧民夜校、微讲堂、云专栏等平台,通过充分备课、轮流讲课、互动互学、课后实践等方式,把党建工作和基层群众实际问题带入党课,引导党员干部面向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全域旅游等实际问题,打造党史党性、党章党规党纪、爱国主义、安全生产、创新创业等13类教育品牌,“微党课”内容涉及16类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共收集意见20余条,提供发展思路30余条,解决办理9类140余件群众关切的“疑难杂症”,最大限度提升教育培训实效,形成共享格局。(聂文虎 马桂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