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青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21-10-11 09:50    编辑: 马秀         

  青海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地区。多年来,我省通过强化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科学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科学研究监测等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我省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也是青藏高原上重要的物种基因库。调查数据显示,我省陆生脊椎动物有499种,占全国数量的10.26%。近年来,藏羚羊、普氏原羚、雪豹等青藏高原特有珍稀动物栖息环境得到不断改善,种群数量逐年增加。其中,可可西里一带藏羚羊数量从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目前的7万多只;普氏原羚数量由上世纪末的300多只恢复到目前的3000多只;雪豹活动踪迹遍布全省两市六州。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国土绿化及湿地保护行动,提升林地、草地等植被覆盖度,为丰富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统计数据显示,我省368万公顷天然林、496万公顷国家级公益林、814.36万公顷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其中,湿地资源全国第一。

  目前,我省90%的国土空间规划为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85%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如期完成、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

  为织牢织密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我省实施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创造了条件,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湿地保护、封山育林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保障了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组织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动,禁止滥捕乱猎、禁止非法经营利用野生动物及其产品,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方式最大面积地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避免野生动物遭到毁灭性打击。

  随着我省各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趋于稳定,水域和湿地面积逐年增加,湿地生态环境转好,森林面积减少趋势得到遏制,草地植被覆盖率增加明显,代表性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提供给野生动物的食物和活动空间得到有效改善。野生动物数量的逐步恢复和增加,为我省生态系统的恢复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源头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再到投入80亿元改善湟水河水生态环境;从打响保卫藏羚羊的第一枪,到青海湖湟鱼资源保护政策的实施,再到全力改善雪豹的栖息环境,青海全力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丰富世界生物多样性作出青海贡献。(赵俊杰)

青海——野生动物的乐园

  放眼全国,我省是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全省分布有脊椎动物605种、野生植物3000多种。值得一提的是,三江源、祁连山、环青海湖地区等重要生态板块拥有代表性的指示物种种群数量增长趋势明显,从不同程度反映出我省生态保护取得良好成效。

  指示性物种数量创新高

  2000只、2500只,再到现在的3000余只,在“普氏原羚的故乡”环青海湖区域,普氏原羚的数量逐年增长,为环青海湖区域增添了生命的乐趣。

  深秋时节,草木渐黄,青海湖北岸一块狭长的区域里,一群普氏原羚时而觅食,时而奔跑,享受着秋日的美好时光。

  环青海湖地区是普氏原羚的栖息地。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现在是藏羚羊迁徙的季节,悬挂在塔顶的“生态之窗”摄像机陆续拍摄到不同数量藏羚羊迁徙的场景。工作人员从截屏的录像资料里统计发现,有近百只普氏原羚出现在视频监控范围内。

  随着对普氏原羚保护力度的加大以及环湖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增加明显。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环青海湖地区共监测到普氏原羚3000余只。

  可可西里,是藏羚羊的家乡,也是我省藏羚羊的主要分布区。经过无数人的不懈努力,可可西里一带藏羚羊种群数量恢复明显,从保护初期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目前的7万多只。

  为防止跨区域流窜盗猎等作案形式的出现,从2009年9月起,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青海可可西里三大相邻的自然保护区达成联防协作协议,彻底打破执法区域界限,对盗猎藏羚羊等非法行为形成合围之势。在执法和舆论的高压态势下,2009年至今,可可西里没有发生过一起盗猎藏羚羊案件。

  2020年,西宁、海东两市发现雪豹活动足迹。至此,我省两市六州都记录到雪豹活动。数据显示,我省有一半数量的县域内有雪豹分布,是雪豹分布面积较大的省份。目前,发现雪豹踪迹的区域不断增加。

  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反映我省生态建设成效的“晴雨表”。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晓南说,近年来,我省境内的雪豹,无论数量还是发现地都明显增加。雪豹频繁现身,说明我省生物数量增加,栖息环境进一步改善,成为我省生态改善极为重要的一个标志。

  稀有鸟类年年到青海做客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前往我省做客的鸟类越来越多,一些平日鲜见的鸟类不仅出现在自然保护区,还到了居民生活的地方,上演了一幕幕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生动画面。

  红鹳,也称火烈鸟,是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一种珍稀鸟类。

  今春,摄影爱好者在化隆黄河湿地拍到火烈鸟。与上次不同的是,此次发现了一对火烈鸟。火烈鸟对栖息地要求极高,以前在化隆乃至海东地区鲜有监测拍摄记录。

  近年来,同为鹳形目的黑鹳也频频现身青海。

  2020年4月,摄影爱好者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国家湿地公园拍摄到有30多只黑鹳的种群。这是我省自开展鸟类监测以来,监测到的黑鹳最大种群。

  黑鹳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由于近年数量急剧减少,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猫,被称为“鸟中大熊猫”。

  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说,红鹳、黑鹳等珍稀鸟类频繁现身,说明我省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吸引越来越多的鸟类前往青海过境、定居。

  大麻鳽(jiān)、雕鸮(xiāo)、白背矶鸫(dōng)、凤头鸊鷉(pìtī)、黄头鹡(jí)鸰、长耳鸮……这些平日难觅的野鸟也在我省频繁现身。

  它们的名气虽然没有火烈鸟、黑鹳大,但它们是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物种。它们的存在和发现,也从侧面反映出我省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

  随着湿地、林地的增多,以及群众爱鸟、护鸟意识的提高,我省鸟类生存环境得到改善,鸟类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在我省常年或季节性生活的以黑颈鹤为代表的鸟类有近300种,占全国鸟类物种的四分之一,鸟类已成为我省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树种草为野生动物建家园

  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一员,它们依赖茂密的森林、沼泽地、草地。野生动物专家表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首先要有足够的食物保证觅食,有食物生产的植被、土壤、气候条件,还要有安静、安全、隐蔽的筑巢环境。

  近年来,我省植树造林行动开始大规模从河湟谷地向三江源、柴达木盆地、祁连山脉延伸推进。近三年来,按照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我省实施河湟绿色屏障构建行动,大幅提升青海绿色颜值。以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长江流域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实施重点工程造林绿化行动;以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战场,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修复行动。截至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5.23%提高到7.26%,森林蓄积量由2010年的4589万立方米提高到5010万立方米。

  草原是我省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我省加大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先后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共修复退化草原120万公顷。经过多年努力,我省草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呈现稳中向好趋势,2020年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4%,比2015年提高3.82个百分点。

  植被,对野生动物很重要,不仅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沙尘,还对野生动物的生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野生动物中有很多食草动物,往往需要各种植物来提供能量,丰富的植被为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创造了物质基础。(赵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