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为新青海建设建睿智之言 献务实之策
——记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发平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1-10-06 09:46    编辑: 马秀         

  “我们上午刚刚讨论了关于推进我省‘碳达峰、碳中和’的智库报告,这是我们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对青海来说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力争提出一些好的见解,为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提供服务。”记者见到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孙发平时,他向记者介绍道。

  走进他的办公室,几盆青翠欲滴的绿植映入眼帘,他脚踩一双老式布鞋,神色从容。

  笔耕不辍

  发挥智库的关键作用

  作为青海区域经济学领域的领军人,孙发平一直坚持阅读,不断学习,增强“笔力”,以“字字句句拿茶泡”来打磨文字。他先后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持完成智库报告60多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规划项目11项。近40年的时间里,他的调研足迹踏遍了我省所有的市州县区,推出的一大批高质量智库成果,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和新青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

  多年来,孙发平积极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和省委确定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发表了许多具有解读意义的理论文章。去年2月至4月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孙发平主动担当作为,及时倡议创办了社科院《疫情智库信息》平台,撰写上报了一批研究成果,为疫情防控和恢复经济积极建言献策。同时,作为省委宣讲团的特聘教授,他每年都参加宣讲,累计宣讲次数超过200场,宣讲现场互动性强,注重对话式的教学,这也是他从此前的教学经历中提炼的经验。

  “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是‘人’,脱离了人民,社会科学就不会有活力。社科工作者只有扎根基层,深入一线,多接地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才能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真正发挥好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研习不止

  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

  学术理论里凝聚了学术研究所独具的一种细腻的美感,它无比精准,像匠人精心打造留下的精美工艺,厚重而不张扬。

  三江源地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被誉为“中华水塔”,在全国生态安全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2008年,孙发平接到了“研究三江源生态方面的价值量”这一任务,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难题,也令他压力倍增。为此,社科院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并吸纳了中国人民大学的专家建议,经过将近一年的调研,应用当时最先进的测算方法和技术手段搜集数据,最后测算得出了“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总量达到了11.5万亿元人民币”这一重要结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期间,孙发平敏锐地察觉到探究三江源的补偿机制刻不容缓,他带领团队走访了黄河下游的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几省,立足流域补偿,以问题为导向,最终出版了《中国三江源区生态价值与补偿机制研究》一书,此书被评为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此后,他也在2018年参与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中期评估并形成报告。这些成果不同程度地填补了省内研究的空白,达到了国内研究的先进水平,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意义非凡。谈及此处,孙发平眼神坚定地说道“摸清青海生态资源的家底,能更加明晰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路径,因为三江源不仅仅是青海的,更是中国的。”

  毋庸置疑,理论上的每一次创新,都会带来实践的飞跃和升华。每一次调研走访,从最初问卷题目的精心设计到最后形成严谨的智库报告,他用实际行动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出实招。

  步履不停

  助力千年古道展新颜

  在孙发平办公室门口,“青海丝路研究中心”的牌匾引人注目。孙发平介绍,丝路研究中心成立于2014年,孙发平作为首席专家带领团队描画着建设新丝路青海道的未来,提出了建设青海的青藏国际陆港以及打造2000公里的“中尼商贸走廊”等具有前瞻性的意见。

  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孙发平与课题组一行四人先期赴尼泊尔开展实地调查,与当地著名专家学者、在尼青海企业家代表、商贸文化等民间机构负责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随后,为进一步考察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唐蕃古道段和蕃尼道的路况,以及西藏、青海与尼泊尔的通道建设和经贸合作现状,孙发平在返程时毅然选择走陆路。“加德满都离西藏吉隆口岸近100公里,这一道路路况比较差,我们当时凌晨4时就出发了,天微亮时,我们驶入了喜马拉雅山区,道路颠簸,车速也比较慢,行驶在崖壁间真是让人心惊胆战。”孙发平回忆着,沿路的灯火寥落,层峦叠嶂,新兴的产业园区初步规划给当时的孙发平带来了极大的触动。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从政府到企业,各个相关部门和专家都非常重视‘一带一路’建设,都在从不同领域思考和探索青海走出去的路径。”

  此后,经过反复的讨论,孙发平带领团队以培育做大与尼泊尔的经贸合作为重要突破口,以积极推进与尼泊尔的人文交流为重要根基这两部分,撰写了两篇题为“青海如何在‘一带一路’中追赶后发的思考与建议”的智库报告,此报告得到了省政府、省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的肯定性批示。沿着前人走过的足迹,孙发平将继续前行,竭力寻找和打造一条崭新的、对外开放的、面向未来的新丝绸之路青海道。

  “我很幸运见证了青海的发展,更受益于青海的发展,青海这块土地值得我们社科工作者去认真描绘……”孙发平的言语中满是对青海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从1986年来到青海,他坚定不移地走在自己认准的道路上,苦乐自得。日后,他将继续立足省情实际,围绕“一优两高”战略、“双碳”目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 张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