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让“科普之翼”触达每个角落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9-22 09:44    编辑: 成忱         

青海省科技馆科技辅导员老师和小朋友进行有趣的科学实验。(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和青海省科学技术馆提供)

海东市乐都区达拉土族乡科普社区行活动。(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和青海省科学技术馆提供)

9月10日—17日是科普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各部门、单位在文化广场举办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图为群众在展板前了解科技在农牧发展上的作用。(尹耀增 祁宣 摄)

  进入新时代,青海省科普事业迎来新的发展。如何不断丰满科普之翼,让“科普之翼”强起来,让科学抵达更多公众、更深入人心?

  9月11日,以“百年再出发,科普助力青海生态文明高地”为主题的2021年“全国科普日”青海主场活动在西宁启动。据了解,从2004年起,“全国科普日”青海系列科普活动已成功举办了17届。该项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让公众与科学零距离接触的同时,在全社会掀起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良好氛围。

  从科技馆到大篷车,青海科普搭建起了一套跨越万水千山、覆盖全省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近年来,我省创新组织机制,激发全社会科普的强劲动力,推动形成普惠创新、全面动员、全民参与的社会化大科普格局。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青海省科学技术普及支出5.09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24.5%;创建5个全国科普示范县,11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各类科普场馆和科普基地数量较“十二五”末增加50%以上。“

  飞速攀升的数字背后是全社会日益高涨的科学热情。”青海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工作实施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A 驰骋高原的流动科技馆

  “科普大篷车”是一个流动科技馆,它搭载的是科普展品与科学知识。据青海省科技馆副馆长翟咏介绍,目前,共有49辆“科普大篷车”常年活跃在全省各地,“十三五”期间行驶里程4.7万公里,县级覆盖率达100%,累计接待公众50.4万人次。

  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科普资源较为缺乏,如何让优质的科学知识触达他们?对此,我省大力引导科普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

  翟咏告诉记者,流动科技馆的设立为尚未建设科技馆的州县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了公共科普服务,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享受科技馆这种交互体验式的科普教育。

  据了解,我省充分利用科普大篷车机动灵活的特点,通过以流动科技馆巡展站点为核心向周边地区辐射的形式,结合生态环境科普“五进”“科普大篷车万里行”“科普大篷车联合行动”等主题,携车载展品、展板、科普资料、教育活动等深入州县、乡镇、学校等地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有效缓解了偏远地区科普设施不足、科普资源匮乏、科普教育发展滞后的状况,很好地满足了基层群众的科普需求。

  随着科普工作内容的不断更新和丰富,科普活动现场除传统科普展板、宣传手册、科学实验外,无人机、虚拟现实VR体验等新技术的展示成为吸引人们眼球的亮点、热点。并通过构建以省科技馆为“龙头”,流动科技馆、农村中学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为拓展的现代科技馆体系,持续推动科普资源普惠共享,为提升基层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B 科技馆,用科普扮靓生活

  “茶水变色”、“瓶吞鸡蛋”……在青海省科技馆的科普小剧场中,科技辅导员老师邀请小朋友参与了有趣的互动实验,通过取材于生活来引导小朋友发现隐藏在身边的科学现象,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探索未知的热情。

  当记者走进青海省科技馆,在科技馆讲解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内容丰富的科普展、体验操作各种科技展品……功能神奇、形态各异的展览让记者应接不暇。同时,记者还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宣传展板、宣传挂图。细看后,记者发现,这些宣传标语与宣传画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向公众普及各类科普知识。

  作为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平台,省科技馆已然成为了面向全省公众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科普展览教育活动的重要前沿阵地。近年来,省科技馆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科学知识、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健康理念等宣传给孩子和家长,进而启发科学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达到增长科学知识和科学启蒙的目的……

  同时,我省坚持重要节日节点开展普惠科普宣传活动。围绕保护生态、节能减排、环境治理、保障健康、食品安全、应急避险等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周等活动期间,持续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不断打造精品科普活动。

  据统计,2016年以来,省科技馆已累计接待公众275.8万余人次。2017年起,青海省科技馆在周末期间推出了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对象的探究实验室、深度看展品系列主题活动,在广大青少年公众当中反响热烈,截至2020年底,已开展127期,累计参与活动的青少年及其家长近3万人次。

  我省的科普工作环境正日益得到优化,资源共享的机制不断形成,盘点我省科普活动,呈现出异彩纷呈之态势。

  C 信息化工程织就“科普网络”

  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我省的科普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在迎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该怎样发挥科普的优势,也是摆在省科协面前的现实考题。

  稳步推进科普信息化工程。我省率先在全国建成“科普中国·青海频道”地方样板间,推动传统科普宣传与网络科普教育深度融合,浏览量超过900万人(次)。推送“藏地科普”“极地科普”等藏文数字报、手机报580期。依托“互联网+”全力打造科技馆科普宣传新引擎,不断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网络平台资源,积极探索网络科普新模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广覆盖的线上科普阵地。

  “要强化信息应用落地,满足公众科普需求。”省科技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打造科普移动平台,科技馆官网、微信、微博、头条等信息平台为媒介,发布活动简讯、工作动态、科技前沿等内容,实现科普信息的精准推送、即时分享、传播互动……省科技馆先后在头条、微博平台开通了官方账号,建立了官网、官微、官博和头条“四管齐下”的科普资源共享网络,截至2020年底,共在各平台累计发布图文信息4800余条,阅读总量超过50万人次。(宋翠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