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以“绿”兴“绿” 以“绿”强“绿”高质量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9-17 08:47    编辑: 马燕燕         

  海西州格尔木市光伏产业园区三峡新能源500兆瓦领跑者项目太阳能电池组件(2019年10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地位决定了青海能源发展必须走绿色、清洁、低碳的路子。

  “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殷殷嘱托,是能源革命赋予青海的时代机遇,更是青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截至目前,国网青海电力统计数据显示,青海电网总装机4050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3657万千瓦,占比90.3%;新能源装机2464万千瓦,占比60.9%。当下的青海已成为全国清洁能源、新能源装机占比最高的省份,具备了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现实条件。

  聚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能源转型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当前新能源革命方兴未艾,其动力既来自新技术,也源于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与制度化。

  青海,巍然屹立世界屋脊,是中国乃至东亚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保护“地球第三极”为使命担当,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行动自觉,青海强化责任担当,全力发展清洁能源,打造绿色产业体系。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作出“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的重要指示,指明了青海清洁能源发展方向;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作出了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重大要求,为青海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锚定了新航标、擘画了新蓝图;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再次对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提出要求。

  2018年,青海启动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工作,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工作方案(2018-2020年)》《加快青海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引领性文件,构筑起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的“四梁八柱”。同时,与国家能源局联合组建省部共建青海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协调推进工作组,成立青海先进储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等,建立完善部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

  三年过去,成果斐然,青海成为全国首个新型能源占比过半的省份。在广袤的荒漠化土地和戈壁滩上,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全面建成。同时以下游产业发展带动上游产业兴起,逐渐打造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全产业链。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7月1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再次为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发挥好青海水风光资源富集优势,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贯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服务的是全国“双碳”目标,带动的是青海发展和民生改善,当下的青海构建能源发展新格局的任务越来越清晰。

  无限“风光”转为发展优势

  青海走清洁低碳发展道路,既要从重要的生态地位说起,也要从品类齐全的清洁能源资源种类说起。艳阳照、江河流、东风劲,天赐的资源让青海发展清洁能源开发优势显著、潜力巨大。

  据介绍,青海太阳能、水能、风能资源位居全国前列,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位居全国第五,黄河上游是全国十三大水电基地之一,调节性能十分优越;全年日照时间达2500至3650小时,太阳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位居全国第二,光伏发电成本全国最低;风能技术可开发量位居全国前列;地热能、天然气、页岩气储量丰富,盐湖锂资源和盐类资源优势显著,为电化学储能和光热发电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支撑条件;1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广袤荒漠化土地,这些都为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当瀚海戈壁的第一缕阳光升起,巍巍昆仑山下一排排巨大的槽式集热器在柴达木戈壁滩静静伫立,烈日炎炎,绿电潮涌;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昔日荒草丛生的塔拉滩上全球最大水光互补光伏基地建成,白天一望无际的光伏海洋逐日蓄能,夜晚滚滚黄河怒拍礁石积蓄动能;

  ……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青海清洁能源发展总体结构向好、发展态势强劲,形成了“1234”发展格局,取得了“三个二”发展成果。

  “一条通道”——建成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

  “两个基地”——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两个可再生能源基地迈上千万千瓦级台阶;

  “三项指标”——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0.24%)、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47%)、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25.36%)位居全国前列;

  “四项技术”——百兆瓦级光伏发电实证基地技术、光伏电池效率转换技术、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塔式光热发电技术实现突破。

  储能锂电池、光伏组件两项产业在我省实现规模化发展;光伏扶贫、清洁取暖两项民生工程凝聚民心;光伏治沙、减排减碳两项生态措施成效显著。

  绿色发展让“风光”更好

  从2017年至2020年,青海先后开展“绿电7日、9日、15日、31日”及“三江源绿电百日”活动,2021年7月1日起,青海再次开展“绿电活动”,并在国内首次开展了碳排放的监测与发布,这是青海以率先实现碳达峰为总体思路的一次创新探索,更是实现清洁能源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又一生动实践。

  一年又一年,连续刷新100%清洁能源供电的世界纪录让青海的发展底色更绿,也让生态、生产、生活实现了共赢。

  从高空俯瞰海西广袤的土地,入眼便是茫茫的戈壁;然而,从地面走近昆仑山下的一排排光伏板,在被光伏板遮挡住的阴影里,碱草、固沙草、红柳等植物生机勃勃。在荒漠和城镇的接壤地带,戈壁荒漠样貌已悄然发生改变。

  这一点,在塔拉滩更为明显。

  塔拉滩,位于共和县南部,曾是黄河上游和三江源地区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几十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风沙危害等因素影响,这里几乎成为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

  改变,自2012年悄悄开始。当塔拉滩上架设起第一块光伏电板,并且随着海南州光伏产业园建设的不断推进,曾经的荒漠被一排排光伏板排列成矩阵,阻止了风沙肆虐的脚步;随着清洗光伏板的水流滋润,曾经的荒滩上开始长出了青草。水分蒸发量下降,空气湿度增加,草地涵水量大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荒漠化的扩大延伸。

  从2012年至今,园区植被覆盖率增幅达15%,平均风速降低40.3%,空气温度日均减温0.5摄氏度,空气湿度日均增湿2.8%,20厘米深度土壤增湿43%,土壤养分增加显著。

  在太阳能光伏板的“庇护”下,曾经的荒漠有了绿意,昔日的茫茫荒漠化土地逐渐“变身”为草原牧场,周边的牧民开始在园区内饲养起了“光伏羊”,有了更多的收入。

  除此之外,在刚刚结束征程的脱贫攻坚战中,我省全力推进39个贫困县光伏扶贫工程实现全覆盖,扶贫收益达5.7亿元,实现7.7万户、28.3万人口脱贫,打造了全国质量最优、管理最好、效益最佳、成本最低的光伏扶贫“青海典范”。

  以“绿”兴“绿”,以“绿”强“绿”,今日之青海,是绿色理念给了我们发展清洁能源的动力,而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更是加速反哺绿水青山,绿色清洁能源环抱着三江之源,涌动在中华大地。(李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