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指出,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大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点燃农牧民群众心中的一团火,让各族农牧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走向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希望的田野生机涌动,美好的乡土大有可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全省“三农”工作取得喜人成绩。青海要强,农业必须强;青海要美,农村必须美;青海要富,农民必须富。我们要讲政治,强责任,重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出具有青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期盼下一代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要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让农牧民群众心中那团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的希望之火越烧越旺。
我们要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牧民,造就扎根乡村、带动乡村、振兴乡村的主力军;要着眼农牧民的需求和追求,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让农牧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要与地方资源相匹配、与基础条件相适应推动产业发展,走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要涵养好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在自治法治德治、共建共治共享中,让平安乡村更平安,让美丽乡村更美丽,全力以赴,接续奋斗,把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求不折不扣落在实处,落到各族群众的心坎上。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产业发展,是滋养农民美好生活的源头活水。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峰堆乡,通过大力发展“富硒土豆”“羊肚菌”“青绣”等特色产业,峰堆乡生产总值达到1.72亿元,人均纯收入达1.1万元,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持续推动旅游富民更加兴旺,开发滑翔运动、冰雪运动等深度体验高端旅游产品和夜间演艺,发展全时全季全年旅游,不断激活乡村振兴中的市场投入和乡村发展潜能。这些生动实践都充分表明,推动产业兴旺,就能撬动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我们要深刻认识各地不尽一致的农情乡情村情,大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特色产业;深刻把握城乡居民不断升级、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增加优质绿色和特色乡村产品供给,推动特色产业在希望的田野上“开花结果”;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增值空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科学探索农业的新型经营和盈利模式。坚持农民能干的尽量让农民干,农民能参与的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上的增值收益;鼓励有条件的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创业创新,增强农民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坚持问题导向,大力破解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痛点和堵点,不断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完善工作、形成合力,营造有利于乡村产业茁壮成长的政策土壤,壮大乡村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提供强大支撑。(郝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