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河南实践”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9-06 09:45    编辑: 马秀         

姚斌摄

  生态观察

  一切和谐的自然现象,无疑源源来自天成地造,但也无疑源源来自与自然共生的人类呵护付出。

  曲配扎西脚下的这条路,是河南县赛尔龙乡尕克村湿地管护员日常巡护诸多道路中的一条。

  2021年盛夏的清晨,像每一个平常的日子一样,他迈步走向河曲草原广袤的湿地,从他的眸子里,你能看到云天、山水、湖草、鸟兽,这是一个牧人眼中的草原,那片他心心念念的沃水丰野。

  2018年,历时5年,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通过国家级专家验收组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这是青海首个国家级高寒湿地公园,也是青海展现绿水青山的又一张“国字号”生态名片。

  对于曲配扎西和众多管护员,以及当地的牧民群众来说,这无疑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一件大事,自然,这也成为他们不懈致力于湿地生态保护的动力和执念。

  近年来,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在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中,进一步健全完善新型畜牧业合作经营方式,农牧民生产经营模式从分散变为适度规模生产,曾经世代逐水草而生活的牧民成为生态守护者、第三产业从业者,园区内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实现“一户一岗”,牧民也成为了江源生态看护和管护的主要力量。

  在河曲草原,生态保护是当地干部群众根深蒂固的一种自觉意识,也是植根于他们心底的信念。17年如一日坚守“禁塑令”,不遗余力建设小康示范村,推行县级干部责任田等一系列创新务实举措,正是河南蒙旗人身体力行做好“中华水塔”的守护者的真实写照。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抓手,河南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战略,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和培育生态环保志愿品牌服务队,做到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常态化、精准化。各环保志愿服务队结合“人员大培训、岗位大练兵、环境大整治”等主题活动,广泛开展“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行动”“志愿服务助力环境卫生整治”“发起疫情防控总攻势,消除环境卫生脏乱差”等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真正做到以文明实践“小切口”,做足生态环保“大文章”。

  “对牧民来说,草场就是命根子。”从小队长到村长直至卸任,20多年来,才让东周每年都会参与到克其合滩鼠害治理队伍当中,他告诉记者:“今年听说克其合滩禁牧两年的政策,我举双手赞成。”

  克其合滩属河南县优干宁镇6个行政村的夏季草场,因受历史原因,在夏季与甘肃省夏河县科才镇3个行政村共用,总面积为12200公顷。

  由于双方牧民多年来的过度放牧,造成草原退化、沙化、有害生物危害严重,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严重威胁到共用草场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周边区域草原生态环境。在两县政府部门的携手共建下2021年1月8日,河南县优干宁镇与夏河县科才镇签订了克其合滩公共牧区草原黑土滩生态治理修复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克其合滩两年禁牧,三年恢复治理。

  迄今为止,河南县已顺利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工程、退牧还草、灭鼠治虫、黑土滩治理、森林和草原防火等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

  从鼠兔、高原兔、角百灵等小型动物,到藏羚羊、岩羊等有蹄类动物,再到猎隼、猞猁、雪豹等猎食者,野生动物才是河曲草原上名副其实的主人。白鹭与野鸭齐飞;黑颈鹤耳磨交颈;肥大的斑头雁、憨态可掬的赤麻鸭在河畔悠闲地梳理羽毛;“小红鸟”朱鹀在灌木丛中自在地引吭高歌……这一幅幅玄妙的自然画卷,不仅是对河南县多年来尊重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肯定,更是对河南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严守生态红线的肯定。

  据统计,河南县现有各种鸟类230余种,野生动物5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雪豹、黑颈鹤、马麝、黑鹳、胡兀鹫、金雕等1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马鹿、鬣羚、大天鹅、鸢、雀鹰等30种,省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雪鸡、环颈雉、艾虎、普通鸬鹚、灰雁等35种;野生植物和名贵药材有450余种。

  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对河南县的馈赠,守护好这个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是草原儿女的责任和义务。为此,河南县在全省率先制定《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并相继出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管理办法》《县级干部生态保护责任田建设考核办法》《创建全区域无垃圾示范县实施意见》等,编制《河南县“全域无废”示范县创建方案》,切实构建起务实管用、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以全国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为依托,河南县加大基地建设资金投入,支持饲草基地、牲畜棚圈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和重度退化草场改良,坚持用生态产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畜牧业,以园区促进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完成5个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23处特色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

  迄今,“雪多牦牛”“欧拉羊”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河南县龙头企业开发与生产的有机牛羊肉小包装速冻产品、“阿米雪”有机牦牛乳制品、瀞度天然冰川活水矿泉水、乐乐玛手工制品等系列有机产品在国内赢得市场,开拓出广阔发展空间。

  通过整合牲畜、草场资源,加快草场流转,河南县进一步规范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了“企业+合作社+牧户”的有机畜牧业产业化模式和“分户放牧、联户经营、集中定居、一体管理”的有机畜牧业生产新格局,目前全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40家、小微企业72家。在推进县域经济确保增速不减的前提下,实现向生态环保型、循环利用型、低耗高效性提升,牧民增收与生态良性循环双促双赢。

  当前,河南县正不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成果,全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期亮出“黄河上游最美大草原”金名片,全面展示河南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成果。(姚斌)

  江河话语

保护生态更需全民参与

  在店铺,在街道,在超市……从上学的孩子到年迈的老人,一次性塑料袋在优干宁镇的土地上难觅踪迹。持续时间长达17年的“禁塑令”,使得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抵制“白色污染”的举措,由最初的政府行为走向如今的民众自觉行为。

  在出台“禁塑令”的基础上,2016年,河南县提出打造县域内无垃圾示范县的目标,制定出台了《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城镇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条例,为依法治理生态提供了法律依据。

  你我文明一小步,生态文明一大步。河南县加强环境保护的生动实践,令我们对推动“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四个转变”落到实处,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愿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的共建共治共享体系必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和能动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治、全民参与,要求有更多元的参与,更主动的作为,更精准的治理,更开放的机制,更创新的意识,最终生态环境保护成果才能全民共享。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成果人民共享的理念,把美好的生态环境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直接挂钩,形成最大公约数。

  生态保护的动力源自公众参与,成效在于公众参与,推动环境治理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是建设美丽河南的关键环节。多年来,河南县发展理念、治理思路的转型升级,引领着美丽河南建设的步伐,不断富裕起来的老百姓对于蓝天绿水的需求更为迫切。

  良好的生态环境,代表着每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人人都做环境保护的行动者,做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践行者。今天,河南县干部群众正不断巩固“禁塑令”取得的成果,上下同心,同频共振,有效地将环保意识贯穿到治理实践的全过程。由此,持之以恒推进全域无垃圾示范县,戮力同心亮出“青海最美”生态草原这张金名片。(姚斌)

  生态故事

智慧监测护佑“西宁蓝”

  建筑工地灰尘四起、空气质量差,建筑垃圾四处堆放、环境脏乱差,挖掘机、推土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这是以往我们对建筑工地的印象,但如今不一样了!

  8月3日,当我们走进西宁市湟中区的“圣山国际”建筑施工现场,看不到建筑垃圾,也没有滚滚尘土,看到的只是一排排整齐的绿色围挡。在围挡上、塔吊上均匀地分布着喷淋系统,施工工地的道路全部采用硬化道路以减少扬尘,不远处的一台监测设备时刻监测着工地上的环保数据。

  “可不能小看了这个监测设备,它帮助我们实现了运用智慧化工地的监测监管,‘技防+人防’措施,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以前一天时间也不能走遍一个工地,如今在手机、电脑上就能实现施工扬尘防治实时监管,及时解决和反馈施工工地扬尘超标问题。”湟中区住建局建筑工程管理科科长宋尔祯说,“这个设备是专门监测扬尘是否超标,超标后划分为三个等级进行报警,手机安装的APP有提示,我们按照不同级别进行处理,一级是项目部处理,二级是县级行政主管部门处理,三级为市上处理。对落实扬尘管理措施不力的施工企业,记入企业不良信用记录;对扬尘治理问题严重且拒不整改的施工企业全部纳入建筑区场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

  多巴镇凤凰小区二期建设项目负责人支耕龙说:“出现扬尘超标问题基本上都是因为‘10个100%’做得不到位,比如施工工地100%围挡、出入车辆100%冲洗、建筑物料100%密封存放、土方施工100%湿法作业等。对此,我们严格按照‘10个100%’执行,由专人负责,并且每天进行检查。”

  湟中区为进一步提升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管理水平,有效控制扬尘污染,切实改善空气质量,对全区6个建筑工程安装智慧化建筑工地监测监控8台,并且均已投入使用,对区范围内建筑工地大气扬尘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有效处理扬尘超标等问题。

  “湟中区大气治理工作中的一大亮点是全区范围内清洁能源改造,逐步实施‘煤改气’的工程。截止2020年底,共完成全区156家189台344蒸吨燃煤锅炉整改,鲁沙尔镇等6个乡镇96个村21029户实施了天然气入户工程。2021年实施入户3281户,已完成3190户。”湟中区生态环境局大气办主任全世虎说。

  “煤改气”项目在转变能源结构的同时,大大减少了空气污染。使用天然气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也让越来越多的群众积极支持农村散煤清洁化治理以及清洁能源改造的各项工作,为湟中区大气污染治理献出自己的力量。

  强化施工工地监管、加强道路扬尘综合整治、有效降低煤烟污染、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工作、加大餐饮业煤油烟治理能力、加大秸秆焚烧管控力度等一系列工作,有效提高了湟中区的空气优良率,2021年上半年湟中区空气优良率均值为92.9%。

  湟中区为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努力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持续抓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着力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湟中新篇章为目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打好“生态五张牌”,厚植湟中绿色底蕴。(李延平  实习生  赵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