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地区动态

【海东市】牢记初心使命 奋楫时代征程
——全力推进“五个新海东”建设综述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8-10 08:56    编辑:马秀         

  五年来,海东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一步步展开谋篇布局,一步步推进落实攻坚,以实干笃定前行,书写下浓墨重彩的海东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海东力量。

  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迈上500亿元台阶,民生支出每年占财政支出的80%以上,在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领域实施了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优质工程。

  五年来,易地搬迁、光伏扶贫、电商扶贫、产业扶贫等模式成为脱贫攻坚的海东经验,在国家层面被推广。

  五年来,致力打造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创新活力、城乡统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东。

  这五年,是海东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生态保护成效最优、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社会和谐稳定最顺的五年。

  这五年,海东综合实力取得新突破、城乡统筹绘就新蓝图、生态文明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取得新突破

  五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这是意义非凡的时代征程,这是逐梦未来的重要里程碑。

  以时间为轴,一组数据对比,映照出发展永远是硬道理。

  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84.4亿元;五年后的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4.6亿元,年均增长7.5%;三次产业比重由2015年的14∶50∶36调整为2020年的15∶38∶4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1%,高于全省3.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5%,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7%,高于全省7.3个百分点,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尤其是2020年,市委市政府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既管住了疫情,又稳住了发展,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迈上500亿元台阶。

  五年来,海东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进步,呈现出综合实力不断攀升、发展基础持续巩固、绿色发展底蕴厚实、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民生福祉显著改善的特点,是撤地设市以来发展最快的五年,也是海东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来,海东市委市政府主动作为,一方面,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着力打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体系,绿色生态有机的品牌效应不断彰显,特色农作物比重稳定在86%以上,粮油蔬菜产量占全省比重均在40%以上,新建4家30万头现代化养猪场,有力稳固了全省农业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坚持走新型工业化路子,金属冶炼、建筑材料、水力发电、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信息产业、食品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青稞酒、富硒、拉面、青绣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高新轻优”产业发展日趋成熟,重点带动、多点支撑的现代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坚持文旅融合发展新理念,构建起全民共建、内外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创新举办“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文化旅游活动、首届河湟文化艺术节、首届河湟文化论坛,高水平举办沿黄河马拉松赛、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赛事活动,建成河湟文化博物馆、喇家遗址博物馆,河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全面提升,“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四张金名片享誉全国。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五年来,海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小财政”托起“大民生”,民生支出每年占财政支出的80%以上,在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领域实施了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优质工程。2020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5年的1.43倍和1.51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变成现实。

  立足全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的实际,海东市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层层组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易地搬迁、光伏扶贫、电商扶贫、产业扶贫等模式成为脱贫攻坚的海东经验,在国家层面被推广。2019年7月,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奔小康现场推进会在海东市举行。2020年,海东市全面完成了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清零”的目标。当年12月,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主办的“中国脱贫攻坚的做法”交流对话沙龙上,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向世界分享了脱贫攻坚经验。2021年2月,海东市委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殊荣,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自古以来,海东就有崇尚教育、重视教育、兴办教育的传统,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十分浓厚,有振兴教育的基础、责任和底气。2016年,海东出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六年行动计划》,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先后出台《海东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实施方案》《海东市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方案》《海东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行动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振兴海东教育的政策措施。2015年9月,海东第一所综合性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2018年,全市提前一年实现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目前,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全面达标并稳步攀升,海东教育再创新辉煌。

  2016年10月,总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的海东体育中心开工建设,这是海东市历史上第一座大型体育场。与此同时,全市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和养老金标准稳步提高,市级医院加快提档升级,全市首家三甲医院即将投入运营,全市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迎刃而解,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达到历史最高值。

  生态文明实现新进步

  从2016年3月第一次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同年8月在青海调研考察,到今年再次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以及来青海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生态的嘱托一以贯之,不断引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台阶。

  海东位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是青海的东大门,黄河和湟水河穿境而过,担负着一江清水出城出省的历史责任和坚守国家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

  基于这样的认识,海东确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举全市之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海东市全民义务植树条例》,积极融入国家示范省建设,连续五年开展春秋两季百万人(次)全民义务植树造林“大会战”,累计参加人数达356.9万人次,栽植各类苗木2767.79万株,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实践,彰显了海东绿色发展的底色,提升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

  近年来,海东市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捷报频传,造林面积居全省之首,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6%,绿化总人数、数量、面积相当于过去30年总和,绿色发展指数位列全省第一,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黄河出省断面和大通河出省断面Ⅱ类水质达标率为100%,湟水河出省断面IV类水质达标率为100%。这组鲜亮的数据映射出海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今天的海东,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有效,植树造林百万人(次)“大会战”成为全省国土绿化行动“金名片”,全民绿化的生态意识深入人心,国土绿化三年行动超额收官,全面启动祁连山南麓海东主片区生态环境整治工作,片区范围内38个矿山全部停产整治。黄河、湟水河、大通河岸线治理力度空前,实施南北山绿化、“三峡”十大工程,深入开展“绿城区、绿河谷、绿屏障”建设,为确保黄河、湟水河两条“母亲河”清水出城贡献了海东力量。海东用实践回答了绿色就是民生,海东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检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海东少数民族人口占到全市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的地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市上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在拉面人聚集地建立流动党支部等举措已成为海东社会管理的创新样板,在全省全国得以推广。2019年,海东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当前,海东正努力打造青藏高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高地。

  海东市少数民族跨区域、跨行业流动频繁,服务管理好这些流动人口,成为海东市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为此,市委市政府连续四年组织宣讲团多次奔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为拉面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解读全国、全省、全市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精神,开展专题党课,探索信息共享、问题共治、和谐共建的有效治理路径。同时,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持续深化“枫桥经验”海东实践,毫不放松抓好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信访量连续五年呈下降趋势,六县区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区称号,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五年来,海东在全国声名鹊起,塑造海东形象最大的功臣无疑是“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文化活动。40天的活动创造了“世界最长的鼓队列”“最多人数交杯共饮青稞酒”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海东建政以来举办的影响力最大、吸引游客最多、活动规模最大的节庆活动。往日冷清的冬季,聚集了300万人来海东旅游,换来了直接收入30亿元、间接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成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2亿元,开创了“吸两头、引周边”的先河、青海乃至西北地区举办冬春季大型活动的先河,谱写了西北乃至全国年节史上的辉煌篇章,不仅实现了维稳敏感节点社会治理全覆盖,更是收到了服务大局、维护稳定、凝聚人心、繁荣经济的多重效果。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集中体现了海东的社会治理效能现代化。面对疫情大考,海东市采取了一系列最严格、最精准、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创造了“零输入、零感染、零报告”的阶段性成果。疫情稍有缓解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带头下馆子、逛商场、提振消费信心的同时,又连续出台多项惠民惠企政策,在全省全国率先推动了复工复产,开创了现代社会治理的全新境界。

  城乡统筹绘就新蓝图

  夜幕下的海东核心城区,华灯初上,五光十色;湟水河岸边的亭榭、绿树与周边的灯火倒映在河面,美不胜收;一栋栋高楼外墙上的霓虹灯,勾勒出建筑轮廓,将城市装扮得流光溢彩……这是一座城市颜值的惊艳巨变,一座市级城市崛起的强烈律动。

  大手笔谋划、大项目支撑、大力度推进,海东坚定不移走城市崛起之路,坚持西宁海东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港城一体的“四个一体化”发展理念,以乐都、平安城市核心区建设引领,下足“绣花”功夫抓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生态、人文、和谐、奋进”的城市品格正在形成,一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益完善的现代化新城初具雏形。

  城市承载能力越强,拉动经济的作用就越大;城市越有魅力,就越能吸引投资、聚集人气和财气。如何重构城市发展格局,让城市形象“立”起来,是近年来海东决策者们探讨的课题。

  在城市建设推进过程中,海东开创性设立河湟新区,与乐都、平安同城规划、组团发展,统筹推进互助、民和、化隆、循化四县城建设,致力打造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创新活力、城乡统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东,以实现在兰西城市群节点崛起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有“温度”的城市,从细微处入手、在品质上发力,全力实施海东大道、湟水大桥、城市管廊、大型停车场等重点项目,培育引进乐都唐道、上亿广场、平安力盟等一批城市商业综合体,积极引进绿地、香格里拉、碧桂园等高品质房地产项目落户海东,建设三河湿地公园、平安驿州湿地公园等10个湿地公园,新建乐都杨家、互助柏木峡等5座大型水库,以点滴工作的量变,促进城市更新的质变。

  海东从一条背街小巷、一座农贸市场、一个小区、一个城乡接合部开始,全方位、无死角,补短板、惠民生,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目前,全市六县区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79.9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4%,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2万公里,城市发展体系全面形成。着力实施17个片区427万平方米的旧城拆迁,完成城镇老旧小区综合改造2.02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6.9万户,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改革,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

  近年来,海东大地处处回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号角。从河湟新区的设立、保税区的建立,到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一项项改革举措犹如春花竞放,激发起全市人民创业兴业的活力,也让海东这艘巨轮不断驶向新时代的彼岸。

  2018年9月,省政府同意将海东工业园区临空综合经济园更名为海东河湟新区。经过几年的发展,河湟新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四大产业,打造青海新经济的增长极,在兰西城市群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海东成为践行“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典范新区。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海东改革开放的路越走越宽,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居民阶梯水价改革,农信社改制全面完成,成功组建海东农商银行,应急管理预防新体系初步形成,河湟新区获批国家科技资源支撑型双创特色载体,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提档升级加快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深入实施,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物流体系和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持续完善。

  海东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对外开放,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市结为友好城市,在埃及、阿联酋、俄罗斯开展以推广拉面为主的经贸合作,外向型经济向更高水平迈进。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海东始终遵循“人民”这个最核心的关键词,出台《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创造了“海东样本”;创新设置海东市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贡献了“海东智慧”;颁布实施《海东市全民义务植树条例》,体现了“海东担当”;《河湟文化保护条例》将于下半年开始实施,谱写了“海东篇章”,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改革创新经验,为海东在兰西城市群节点崛起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活力。

  (由海东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