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上午11时,青海国际会展中心C馆海东展馆内,一场青绣“非遗”表演秀惊艳全场,两名省级青绣“非遗”传承人在绣布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以山水、人物、花鸟作蓝本,当一幅幅栩栩如生、气韵生动的画作逐渐呈现在绣布上时,不禁令省外游客直呼“不可思议”“了不起”,他们纷纷拿出相机、手机拍下这一精彩画面。
“这幅‘海东欢歌’刺绣,主要特点结合了舞蹈纹盆、土族轮子秋、土族安召舞等元素,展示了海东市脱贫攻坚后的美丽新乡村。”河湟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俞兰向现场观众解说道,艳丽的色彩、精美的手艺同河湟文化紧密契合,展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文化风格、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
俞兰从小对刺绣有着特殊的爱好和感情,从6岁开始在母亲指导下学习河湟刺绣,先后去苏州、湖南、江西等地学习,曾拜江西省新余市夏布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和河湟刺绣老艺人为师,经过几十年的刻苦钻研和实际操作,掌握了河湟刺绣各种技艺和绣法,不仅能绣制传统民间刺绣,还在掐丝、羽毛绣、丝带绣、堆绣、盘绣以及麦秆画等方面颇有造诣。
2008年俞兰开创平安伊人绣坊,2012年成立平安伊人绣品有限责任公司,带领周边妇女和残疾人创业。建在平安区三合镇的河湟刺绣传承基地,设有研发部、销售部、实操车间、平安区非遗传习所、非遗扶贫工艺车间等,专业培训老师和员工30多名,固定绣娘50人,脱贫户132人,同时每年免费培训2000名农牧民、残疾人和学生,培训后每人月增收两三千元。
“不能浅显地把青绣艺术品理解为商品,应透过艺术品本身,看到是在传承悠久的河湟文化,弘扬灿烂的农耕文明。”俞兰说,河湟刺绣用色艳丽,多数是在绣布上直接用鲜艳的色彩表达主题,很少用过渡色,因而色彩明快,立体感强,题材上多呈现青海本土元素。
记者看到,一旁的另一位省级非遗传承人、循化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撒拉族刺绣艺人韩乙米那正在赶制“金麦穗”作品。“‘金麦穗’体现着循化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共奔小康,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取得累累硕果。”已有26年刺绣经验的韩乙米那说。
据了解,在河湟文化中,刺绣源起江南,聪慧的河湟女性将刺绣文化同河湟文化创作手法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刺绣文化,其作品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河湟地区绚丽多姿的高原风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灿烂和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
“青绣产业在传承弘扬河湟文化、大力拓展文旅融合、推动品牌产业发展的同时,取得了扶贫效益显著、品牌形象逐渐清晰、创新文旅扶贫模式、宣传了海东形象等成效。”海东市文化和旅游局副调研员张玉介绍,目前全市“青绣”工坊、非遗传承基地等有从业人员6000余人,25家省级民族手工艺品扶贫加工生产基地,8家省级青绣扶贫就业工坊,18家刺绣类传习所,20名国家级和省级刺绣传承人,掌握刺绣技艺的“绣娘”更是达到5万人之众。
青绣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多样、民族特色浓郁、制作技艺精湛,是土族盘绣、藏绣、皮绣、撒拉族刺绣、回族刺绣、河湟刺绣等的总称,是青海各族刺绣艺人用灵巧手指创造的最具代表性文化符号,具有“指尖上的非遗”之称,河湟大地是青绣“主产区”和“集聚地”。目前这门技艺已从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实现文旅融合、致力民生改善、传承河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等绿色手工业转变为海东乃至青海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