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和全国及全省各行业优秀的党员代表汇聚于首都北京,参加“七一”盛典活动,深感荣耀和自豪。在5856平方公里的盐湖沃土上,保粮食安全,促资源开发,为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贡献力量,既是我们盐湖人的初心也是我们的使命。
从北京回来已经一周有余,刘万平的内心仍然久久不能平静。
把“工作地图”刻进脑里,把初心使命装在心里,他用脚步丈量出盐湖“数据库”,用勤奋双手绘制了矿山企业“绿色梦”,他就是共产党员,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室主任刘万平。
17载寒暑,他的为人处世、工作成绩、技术能力无一不受人佩服和敬重。
坚定理想信念
牢记党员使命职责
“既是盐湖人,就当为盐湖工业奉献一生。”谈起此次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刘万平说自己只是盐湖的一分子,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个盐湖人,自己只是他们的代表。
2015年12月,刘万平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做好一名合格党员,他事事严格律己。他说:“共产党员,不仅仅是一个身份的转变,它代表了一份职责、一份担当。”
作为一名一线技术人员,刘万平为盐湖资源前端系统开发倾注了满腔热情,取得了累累业绩。自担任资源研究室主任以来,刘万平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工匠精神,带领团队进行察尔汗盐湖矿区3707平方公里范围内资源动态监测工作。
200多个观测点组成的观测网络,凝聚着刘万平和他的团队的心血。能够监测周边地表水、矿区晶间卤水,开采系统完整的覆盖整个矿区的网络工程,为卤水补给量、水盐均衡、固液转化、卤水钾矿品位变化等评价和采卤渠道开拓延伸的合理设计、人工补给及科学开采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盐湖时指出:“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要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搞好开发利用。”
为此,刘万平带领团队主动承担并完成了“察尔汗盐湖资源开发数据库模型建设与管理应用”课题项目,负责起课题实施研发,最终攻坚克难,完成研究项目,荣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海西州科技进步二等奖。
多年埋头苦干也为他带来了无数荣誉,他先后获得“青海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盐湖股份公司“优秀员工”“优秀青年技术标兵”“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十多年如一日。刘万平每年行程近5万公里,整个察尔汗地貌和资源状况铭刻在他的脑海中,这些庞杂地貌和数据分析在他的手里还原成可看可感的图像并建立信息大数据,为盐湖资源可持续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钾肥的稳产扩能提供可靠依据。
树立模范榜样
带领团队敢于挑战
“深入一线,加班加点,在野外监测时,日出而作日落仍未归,早就成了习惯。”刘万平在盐湖技术岗位的17年间,做到了一名合格党员敢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基本素质。为了完成股份公司3700多平方公里的矿区资源长期动态监测工作,刘万平带领团队冬冒严寒、夏顶烈日坚持不懈地工作。
“察尔汗是干涸型盐湖,起伏隆起坚硬的盐壳构成了它的原始地貌,千万年的风蚀日射使盐壳的锋利超乎人的想象。”刘万平说,公司配发的抗磨损、抗腐蚀的工作鞋,也没办法抵挡盐壳的锐利,一次为期两周的长观工作结束时鞋子就无法使用了。就连公司配备的两辆越野性能极佳的工作车辆,常常会在盐沼地中彻底趴窝。
为减少车辆损耗和缩短观测时间,刘万平和他的同事通常从天亮出发一直到晚上八九时才回到车间休息,中间吃不上热饭,喝不上热水,矿泉水、方便面、干饼子成为家常便饭,常常一连多天都是这样颠簸在车上,头重脚轻,晕晕乎乎。
“盐湖除了盐盖,还有很多沼泽泥泞。印象最深的一次,为了抢时间完成监测任务,天快黑时,眼看马上就到不足500米的一个钻孔,没想到车突然陷到了泥潭里,四驱车奋力往前走时,水箱突然爆了,避震器断裂。”察尔汗盐湖总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很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刘万平和同事只能徒步前往完成监测任务,然后背着设备徒步往回走。
“走到午夜12时左右,我和同事两个人越走越害怕,走了一天又累又饿,真怕坚持不下去了。”就这样,在没有任何救援的情况下,刘万平和同事在饥寒交迫中搀扶前行,终于在凌晨4时走到了塞北公路边上,这才搭上便车回到市区。
对达布孙湖进行测湖,这又是另一项极富挑战而危险的工作。纵然在察尔汗气候最宜人的夏季,湖水的冰冷仍然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对刘万平来说却是必须完成的工作。他和同事穿上连体的雨裤,然后背上重量超过40公斤的透孔器、取样筒和测量器具,一步步挪动到冰冷的湖水中,而这一下湖就必须负重行走8—10公里。行走时一方面要克服卤水的巨大阻力,一方面还要小心脚下不陷入淤泥中。完成取样时,要把近20公斤的取样器探到湖水底部,还不能让湖底的淤泥影响卤水的品质,完成10个点取样,同时还把GPS坐标点埋在取样点上,还要完成水深的测量,以便于下次对同一地点进行持续观测。每每完成测湖任务,全身被卤水浸湿,被太阳直射灼伤,这都是家常便饭之事。
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受伤是常态化的,撩开裤管,刘万平的小腿上满是伤痕。 “在卤水中作业,小腿常常被磨破,每迈开一步就会伴有火辣辣的疼,这还是能忍受的,如果再加上溢入雨裤的卤水,那感觉就像在伤口上撒上了辣椒油。”谈笑间,刘万平说,如果换到革命年代或许他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地下工作者。
刘万平在技术岗位上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但自己的工作表现卓越,而且也把团队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上。他带领的盐湖资源监测研究创新团队,成员中有3人是高级工程师、2人是工程师。团队成员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青海省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在他的积极带动和影响下,团队每年要完成察尔汗盐湖矿区系统监测10次,监测水位2176孔点,取样2045个,化验分析卤水样品2146个,获取数据近3.3万个,编制各类图表730份。
团队还首次创建了庞大“数字察尔汗盐湖”基础信息数据库,首次采用三维建模技术建立盐湖矿床三维地层模型、三维固体钾矿模型、三维液体矿模型,实现矿区资源动态变化及资源储量数字化。此项目成果已推广应用在马海盐湖、西台吉乃尔盐湖的开发上,该技术成为我国盐湖资源开发动态研究领域的重大技术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不断钻研新技术
追求盐湖事业价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翻开刘万平的笔记本,正是这句话激励着他在技术道路上不断钻研创新,屡次攻克技术难关,解决盐湖技术难题,更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推动盐湖事业的担当和价值追求。
通过长期观测,掌握卤水在开采过程中动态变化情况,及时发现盐湖地质和开采方案问题,刘万平提出了固体钾矿溶解开采的思路、方案和措施,并设计启动了固液转化工程,为决策新增100万吨钾肥项目提供了资源依据。
他与团队不断钻研现场监测技术并创新改造,先后编写了六项专利,现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证书。专利技术均已应用到矿区,提高了监测效率和卤水输送,为股份公司解决了技术难题。
最令刘万平感到自豪的是,2007年以来,他配合中国地科院专家常住矿区现场,对别勒滩固液转化试验研究区进行基础的试验研究工作,通过长时间的观测取样,积累了研究区基础数据。参与研发了固体钾矿浸泡式溶解转化开采技术,通过该技术成果的工程化实施,实现了矿区低品位难开采固体钾矿的再利用,固体钾矿KCl工业品位由8%降到2%,实现了“盐湖再造”,公司矿区约1.37亿吨低品位固体钾矿得以开发利用,每年为公司增加产值约数10亿元,提升了钾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此项技术成果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该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实施,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实现了钾肥生产的稳产扩能。此项成果先后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一等奖。
柴达木盐湖资源开发任重道远,历经60余载发展,察尔汗盐湖成为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几代盐湖人都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奉献在这片荒漠盐湖上。
岁月匆匆,当年的那个胸怀梦想的年轻人,已经在盐湖探采领域卓有建树,与团队一起攻克了矿区低品位难开采固体钾矿再利用的世界性难题。虽然青春早已逝去,但他还是继续与盐田为伴,天天蹲在矿区里。因为对他来说,盐田波光粼粼,就是世间最美的画面。(马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