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师教学生制作手工。陈俊摄
盛夏,款款东流的湟水河、悠悠延伸的高速路,犹如两条彩练,在富有生机活力的湟水谷地上“舞动”。
蓝天白云和茵茵绿野映衬下的海东市平安区高铁新区校园,连廊“手挽”8幢粉白蓝三色相间的教学楼,校园内处处可见交相辉映的党旗国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等红色元素,别出心裁悬挂的正能量标语发挥“润物细无声”强大育人功效,这座矗立在高铁新区土地上的红色校园,似一位少年清新活泼。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早上8时多,迎着朝阳,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以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为背景的尚德园内,胸佩党徽的党员老师陪同一群二年级的学生正在集体晨读古诗词。同一时刻,七年级教室内,一堂红色经典诗词赛正如火如荼进行,说,“五岭逶迤腾细浪的下一句是什么,3、2、1,请抢答……”
“学校专设有新时代教育思想、红色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思政园、尚德园和民族团结进步园,目的就是让爱党爱国和传统文化时时浸润孩子们的心田。”副校长李晓云说,“尚德园”打造的初衷是充分发挥红色校园主阵地作用、充分释放党建引领功能,党员和团员老师带领孩子们,从中华传统文化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古诗词等文化精粹、宣传革命先烈和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的英雄模范事迹、再到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历程和长征精神,让学生懂得历史,切实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效激发孩子们爱党爱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同学们,谁知道楼顶上那面五星红旗,以及小广场两侧与之呼应的两面红旗有什么含意吗?”思政园内,学校专职副书记孙有利用课间休息10分钟间隙,给五年级学生普及党旗、国旗、团旗和队旗等知识,“告诉同学们,这三面红旗有着这样的深刻含意,教学楼顶的那面旗帜意指为谁培养人、小广场上两面旗帜意指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旗帜就是方向。”平安区教育局副局长李亚敏介绍,学校打造的这个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的思政园,包括刻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景观石,两侧红旗上所显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育宗旨的经典论述,时刻提醒教育工作者,以三面旗帜为引领,牢记并践行铸魂育人这一使命。
在绘画、剪纸、陶艺、刺绣等特色教室内,处处彰显孩子们童心永远心向党为内容的作品;透过一班一品教室、十大主题创建、河湟奇石、中药材辨别、茶艺品鉴等为主的六个连廊和六个开放式书吧设置,无声昭示党支部强大引领力凝聚力向心力。
高铁新区学校有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少数民族师生500多名,学校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利用音乐课时间,组织学唱优秀民族民俗歌曲;组织学生参加“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到学校民族园感受青海世居六个少数民族民俗历史文化,掌握了解民族风情;通过开展民族民俗手抄报制作比赛,在文字中感受家乡的美丽风情。
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晨读、主题班会、手抄报、黑板报等阵地,开展具有浓郁平安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为培育孩子们的民族梦中国梦,经常性在民族团结园里开展“各色美食”“各族美服”“精美板报”活动,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融入其中,顿时校园内劲吹“民族团结风”。
“永远跟党走不仅牢记在心中,更是体现在具体行动上。”李亚敏说,学校各班广泛开展一次“共和国功勋”“抗疫英雄”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举办一次以个人亲历、亲闻、亲见或所思、所感、所悟真人真事的民族团结故事演讲比赛;举办一次学唱民族歌、学跳民族舞活动的民族团结歌舞表演活动;开展一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书画创作比赛;写一篇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作文等“六个一”活动。
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学校党支部着力构建“健体兴学”,一二年级学生每天须跑够800米,三四年级1000米,五六年级1200米,七至九年级1500米。六年级毕业时就能跑够1200公里,九年级毕业时2100公里。随着全体师生的坚持,学生体质明显好转,九年级学生中考体育成绩大幅上升,专业医院对所有学生视力筛查近视率持续走低。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坚强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鲜艳的旗帜。”校长马洪军说,“在141名教师中党员有34名,2904名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达500多名,两个占比恰好都是四分之一,在此背景下,通过系列民族团结创意及活动,增加了学生对青海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进了各族师生间的友谊,增强了各民族师生及家长间的感情。”
走进学校红色荣誉室,房间内挂满了国家、省、市、区四级授予的先进基层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文明校园等一百多项各类荣誉,成为这个基层党组织奋进的注脚;年年攀升的整体办学水平,全面提升的教育教学质量,就是这个党员群体递交出的答卷!
这是在“铸魂育人”道路上奋进的坚定足音,是“躬耕”在古驿大地上的党员群体画像,更是飘扬在湟水岸畔的一面鲜红党旗……(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