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将军楼主题公园内,有座汉白玉的半身雕像,一位将军身着戎装,目光坚毅,凝视远方。这位将军,就是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和“格尔木市奠基人”的慕生忠。
上个世纪50年代,慕生忠将军带领解放军指战员与民工用镐、锹、锤等简单的工具,用七个月零四天的时间,打通了从格尔木到拉萨的“天路”;是他在荒芜的土地上一锹点化出一座现代化城市——格尔木;是他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青藏高原……
“假如我死在青藏线上,就把我埋在这里”
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带领筑路大军来到格尔木河畔的荒原上,开始了艰难的筑路进程。筑路大军分为6队,每人配备一把铁锹、一把十字镐,从格尔木向拉萨进发。在距离格尔木73公里处,一座峡谷横亘在他们面前,峡谷很深,谷底水流湍急,波涛汹涌,筑路大军停住了。这里是进藏的咽喉,必须架桥。3天之后,依靠几根粗圆木,架起了一座桥梁。慕生忠给这座桥取名为“天涯桥”。1956年,陈毅进藏时路过这里,将“天涯桥”更名为“昆仑桥”。
筑路进程中,慕生忠指挥大家边修路边通车,以英雄的气势、战士的豪情,征服了昆仑天险。慕生忠说:“假如我死在青藏线上,就把我埋在这里!”
“我受点苦,可是价值大”
1954年8月中旬,筑路大军翻越了风火山,向沱沱河挺进。河水冰冷刺骨,大家心痛地说:“政委今天可受苦了!”慕生忠微笑着说:“我受点苦,可是价值大。今天200人干了500人的活儿。数学上1+1=2,哲学上1+1就可能等于3、等于4,甚至更多。在最困难的时刻领导者站在前头,一个人就能顶几个人用。这就是生活中的辩证法!”
同年10月,筑路队伍开上了唐古拉山,山上空气含氧量很低,不要说抡大锤修路,就是站着说话都非常吃力。即便如此,筑路队伍在海拔5300米的冰峰雪岭上修筑了30公里公路。
中国筑路史上的创举
1954年11月11日,青藏公路修到了藏北重镇黑河(今那曲市)。同年12月15日,2000多名筑路英雄、100辆大卡车,跨越当雄草原,穿过羊八井石峡,直抵青藏公路终点——拉萨。格尔木至拉萨1200公里的青藏公路,仅用了七个月零四天全线打通,这在中国筑路史上是个创举,在世界公路史上也是罕见的。
1954年12月25日,在拉萨,青藏公路和康藏公路同时举行了通车典礼。(孙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