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在抗疫火线入党的白衣战士——记我省新党员代表孙斌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7-06 08:39    编辑: 马燕燕         

  在武汉抗疫一线工作中的孙斌(右)。本人供图

  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穿刺、检查机器情况、时刻关注病人状态……每天穿梭在ICU病房里,与同事携手奋战、与死神赛跑,这就是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孙斌的工作日常。

  有人说,重症医学科(ICU)离死亡最近,离希望也最近,是一个能让生命产生奇迹,被人们称之为“生死驿站”的地方。而在孙斌的概念里,ICU就是集中整个医院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具备重症诊疗思维和理念的医护团队进行规范管理,用高质量的精准治疗和精心护理救治危重病人的圣地。他始终认为,竭尽全力让患者转危为安是一名重症医生的责任所在,每次抢救成功都是对他工作最大的褒奖。

  从医25年来,孙斌始终怀着对医学的赤诚之心,在人民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甲流和2010年的玉树地震,每一次他都主动请缨、冲锋在前。2020年新年伊始,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具有丰富临床知识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验的孙斌再次主动请战,作为青海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带队出征,奔赴没有硝烟的战场。

  抵达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后,青海医疗队分班编组,孙斌在救治任务最艰巨的重症治疗组担任副组长。孙斌和团队成员日夜奋战,将12张普通床位改造成符合呼吸道传染病收治条件的ICU病区,让这里成为护佑生命的阵地。“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迫在眉睫。”孙斌说,“为全力救治每一名患者,我省支援湖北医疗队和武汉市新洲区的医院共同组成重症专家会商组,就优化流程、规范救治标准进行研究,每日对危重患者病情进行讨论,制定最优救治方案。”

  作为队长兼技术骨干,孙斌恪尽职守、勇于担当,他十分注重团队的配合和细节的把控,提升医疗救治质量,为患者的恢复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

  为了抢救患者的生命,面对高暴露高风险操作,孙斌没有丝毫犹豫。他是全队第一个进入隔离病区的医生,也是第一个进行紧急气管插管操作的医生。“看着病人的状态,投入抢救的时候好像也就顾不上害怕了,干了20多年重症,这是一种本能。”孙斌从容地说。

  在这次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技术是降低危重患者病死率的核心,孙斌和重症救治团队也开创了当地的多项第一。在武汉市新洲区医院历史上,首次开展了重度ARDS俯卧位肺保护通气、CRRT连续血液净化治疗、鼻空肠管徒手盲视置管、重症超声床旁心肺评估等,通过网络授课、线下实操,培养了一批当地医护人员,提升了当地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留下了一只带不走的青海医疗队。他和他的团队出色的工作得到了国家高级别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在与病魔的战斗中,孙斌看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冲锋的旗帜。共产党员们不但没有被病毒吓退,反而主动请缨,逆行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共产党员的言行深深感动了孙斌。

  “这正是我们战胜疫情的力量源泉。”经过反复思考,孙斌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抗疫最前线火线入党,宣誓时孙斌说:“在武汉保卫战这个关键时刻,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激励,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将永远记住这个神圣的时刻,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党的忠诚与担当,以更高的标准锤炼作风,绝不辜负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期望,必将竭尽所能,为抗击疫情取得全面胜利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大事难事见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在这场“战疫”中,孙斌以“疫”线入党的举动,将自己“扎”进战场,向病魔勇敢亮剑,用己所学、尽己所能为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出色的工作、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团队配合,让孙斌和队员们取得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的医疗救援工作中实现重症患者清零、确诊病人清零、全队医务人员零感染的优异成绩,圆满完成了救援任务,不负省委省政府和家乡人民的重托,为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贡献了青海力量。

  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典型代表,孙斌的事迹被中央各大媒体和省级媒体广泛报道,他本人入选“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榜’”,荣获“青海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青海省卫生健康委2020年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殊荣。面对成绩,孙斌非常淡然,“我只是做好了我的本职工作,这些荣誉是对我的肯定更是对我的鞭策,作为一名新共产党员,我将把荣誉化为前进的动力,戒骄戒躁,牢记初心使命,发扬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救助更多患者,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贡献一份力量。”(李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