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山更幽,林深景逾奇。
芒种时节,三三两两的村民在绿油油的田野劳作。蓝天白云下一个个绿树掩映的村落次第浮现,从远处不时传来布谷鸟清脆的鸣叫声,呈现出一幅清新、质朴、自然的诗意乡村山水画卷。
从海东市乐都区中岭乡高处俯瞰,黑色柏油县乡干道和灰色干净的混凝土乡村户路在山间“舞动”,高大茂盛的树木和一盏盏路灯分列路两边,路灯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蓝色太阳能光伏板成为建在家门口的“阳光存折”,张张笑脸彰显出富足之美。
沿着平坦水泥路来到草场村李积武家,四合院门口停着一辆红色小车,院内芍药、牡丹含苞待放,东侧是一栋宽敞明亮的新房,与之相对的是已被当成仓库的旧居,客厅里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过道里一盆盆鲜花散发阵阵幽香。
“这个院子可以称之为中岭乡‘小小民居博物馆’,与大门正对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窑洞;西侧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土坯房,东侧是国家补贴新建的小洋房。”中岭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人选李锦说,古居无声但见证了中岭乡群众在党委政府带领下书写的脱贫传奇、唱响的幸福民谣。
李积武除了在自家林地散养土鸡外,还种了0.67公顷洋芋,年收入6万余元,两个儿子在城里创业,有稳定的收入。
土坯房内一台恒温机孵化着500只小鸡,门口的树林中,几百只鸡在草丛中自在觅食。“跟以前比现在的生活太美了,国家解决了水电路及文体活动广场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全乡生态环保优美、人居环境良好,空气质量清新。”
“你就安心发展养殖业,还可以扩大规模,今后会在政策、小微贷甚至土鸡蛋销售方面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在大门口,乡党委书记钟有志紧紧握住李积武的手深情地说:“党和政府就是你的靠山。”
业善洼村李四海的爱人正在自己门口的水龙头上接水,院中一丛白芍药花静静开花,新居内被收拾得一尘不染,一辆农用车和一辆汽车停靠在家门口不远处。
李四海边给圈里的羊群投放草料边说:“依靠养羊养猪去年收入17万元,自己在农村有‘别墅’,县城有楼房,顿顿有肉吃,新买了小车。两个在城里读书的孩子享受国家相关补贴政策不用掏钱,我们是发自内心感恩党。”
平坦村的王以雄是下山、进城、上楼“三步曲”受益者,他说:“小区里有医院、学校、广场、超市,出门就到。儿子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病,政府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孙女去年毕业后也安排了工作,党的恩情说不完!”
“以前土砖土瓦土村落,现在洋房小车新农村。”马家洼村党支部书记贾宏录说,全村148户在县城有118套楼房、80辆小车,数据直观反应出百姓生活质量。
“村民过上好日子,有扶贫联点单位的功劳,两千多名受益的乡亲都记着这份恩情。”站在一边的海东市乐都区腾马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积平接过话茬,反复跟记者说一定要把乡亲们的心意写进去。
“全乡70%的群众城里有楼房,有一半的群众有小车,95%的孩子在县城享受优质教育。”钟有志说,去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724元。2019年全面完成了7个贫困村退出,443户1500名建档立卡户脱贫,贫困发生率为零,无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395户1414名到户产业项目均正常运行并持续发挥效益;6个非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益76.8万元,7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统一实施光伏项目收益273.63万元,全部实现“破零”。
根据发展蓝图,中岭乡将以北山跑马非遗文化为依托,打造游乡土风情、吃乡村美味、品自驾魅力在内的乡村游;依托劳务输出大乡品牌,从低端劳务向高端科技转型、由原始劳务向人才劳务输出转变;依托全区“菜篮子”扩容契机,浅山建设现代化节能温棚、中浅山发展优势种养业、脑山繁育马铃薯良种。
中岭,因乡政府建在三岭夹两沟的中间一条岭上,又因居于北山8乡镇中间而得名。这个焕发着生机与活力的美丽山乡,注重高质量发展,推动高品质生活,党员干部努力用“辛苦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陈俊)
记者感言
从扶贫政策看“中岭”巨变
顺着一条宽敞干净的柏油路来到中岭乡,沿途两侧的绿树夹道“欢迎”,这个曾经深陷贫困泥沼的地方,经过当地干部群众合力奋斗及驻村工作队竭尽帮扶,如今顺利实现脱贫奔小康的山乡巨变。
曾经,“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中岭乡“行路难”的真实写照,吃窖水需要靠人挑车拉、三天两头停电是中岭乡的常态,落后的基础设施更使中岭乡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尤为艰巨。
要想富,先修路。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通过实施乡道村道户道全部硬化、移动基站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中岭乡得以打通经济命脉,全乡80%的劳动力能够走出大山外出务工挣钱,深山里的土鸡蛋、马铃薯等农副产品土特产得以现身于外界市场。
同时,大山深处的中岭乡通过从50公里外的水库引水,成功实现安全饮水全部入户,乡党委政府通过“补短板”项目持续补齐群众吃水用水设施与乡间道路弱项;全乡7个贫困村完成了电网升级改造并新建起村级综合服务中心,13个村维修和新建起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全乡新建起一批办公楼及党员活动室,各村“两委”有了新的活动“阵地”。
现如今,全乡95%学龄青少年儿童在县城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70%的人家都在县城拥有住房,过半数人家开上了小车……得益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得到根本性变化,中岭乡在“两不愁三保障”基础上,百姓的收入增加了,群众的观念改变了,小康目标逐步实现,全乡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让村容村貌有较大变化,美丽乡村更加宜居。
随着中岭乡确立“精准扶贫惠乡、优薯抓药立乡、劳务输出富乡、民生保障稳乡、生态建设美乡”的发展定位,进入“十四五”发展阶段,该乡计划建设现代化节能蔬菜大棚,接续发展本土“菜篮子”品牌,奋力投入到“一优两高”的生动实践中,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稳步前行。(石成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