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从“空壳村”到“产业村”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4-28 09:23    编辑: 马燕燕         

  走进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杨家山村,后山纵横排列、熠熠生辉的光伏板如鱼鳞阵列、蓝海翻涛,电表箱里一个个跳动的数字就是村民们的阳光“伏利”。发展光伏产业,让这个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的贫困村庄多了一份脱贫致富的希望。

  杨家山村地处浅山地区,自然条件较差,产业单一、交通不便是杨家山村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几年前杨家山村还是集体经济的“空壳村”。

  其实,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乐都区141个贫困村当年大多是这样,靠天吃饭,没啥产业。

  短短几年,村集体经济为啥有了底气,奥妙就在“靠高原天吃上‘阳光饭’了。”杨家山村驻村第一书记许建杰指着远处的光伏站说。

  2016年9月,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对联点扶贫的杨家山村发展光伏产业开展可行性研究,发现其完全具备所需的各项条件,于是在2017年投资建设杨家山村光伏扶贫电站。项目投资373.53万元,装机容量为300千瓦,属集中式电站,电站于当年6月15日实现并网发电。

  2020年1月9日,杨家山村光伏扶贫电站第一笔收益发放,手拿光伏电站扶贫收益“一卡通”银行卡的贫困户们喜笑颜开。

  “这3000元的‘阳光款’是我今年在村里做保洁员挣来的。”53岁的杨金合指着手机里银行的短信,对记者解释“阳光款”的由来。

  杨金合口中的“阳光款”是光伏扶贫电站发电后所产生的收益。杨金合通过打扫村庄卫生,攒下工时积分,通过兑付工时,拿到3000元的光伏收益。

  “我们不能养懒汉,光伏收益也应按劳分配。”许建杰说。

  杨家山村驻村第一书记许建杰说,杨家山光伏扶贫电站第一笔发电收益中乐都区政府拨付杨家山村20万元,其中60%作为村集体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村集体经济;40%发放给44户贫困户,户均约3000元。村委会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制定收益分配管理办法,按岗定责,在村里设立保洁、护林、矛盾调解等岗位,每项工作记工分,以工分方式兑付发放光伏收益。

  杨金合因为穷,50多岁的他依然单身,除了一方薄地,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许建杰和驻村工作队到了杨家山后,为杨金合谋划过不少营生,“我也去县城里当过保安,可家里的地没人种,当保安要在城里吃住,往往剩不了几个钱,干了几个月我就回来了。”杨金合说。

  2016年10月,杨家山村的养殖项目通过乐都区扶贫局评审,同年完成的村级低电压线路和下户线改造,为项目的实现提供了动能。许建杰亲自到杨金合家去劝说,让他参与进来,三番两次苦口婆心地劝说,杨金合终于同意了。

  现在杨金合不仅拿到了“阳光款”,还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日子越过越红火,每次回到村子里,许建杰都会来到杨金合的猪舍转一圈,询问他近期的养殖和销售情况,鼓励他致富了,还要加油奔小康。

  天刚蒙蒙亮,杨家山村的路灯还未熄灭,69岁的申有义加了件外套便和老伴儿匆匆告别,准备前往两公里外的山坡上查看光伏电站的情况。“公益性岗位一年收益3000元,不认真工作怎么对得起国家的好政策!”申有义说。申有义是村里的老电工,光伏电站建成后,村委会发挥申有义的技术专长,让他负责光伏电站日常看管和清扫工作。

  光伏电站建成后,运营工作交由供电公司负责,申有义也结束了看护工作。两年时间,他每天奔波在电站和家之间的山路上,也见证了杨家山村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的变化。

  以前杨家山村大多是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如今走在杨家山村焕然一新,水泥硬化道路通到家家户户,太阳能路灯、公共厕所、电商村级服务点等设施应有尽有,村集体经济完成了从“空壳村”到“产业村”的蜕变。(董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