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湟中区连续两年电商交易额突破亿元大关。2020年,实现电商交易总额1.21亿元,农产品上行交易额达653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1.5%、92%,农产品上行交易额从2018年的2000余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6533万元,短短两三年时间取得这样亮眼的成绩,让记者有了去探究一番的兴趣。
开展直播带货。
有资料显示,湟中区2015年被商务部确定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以来,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全区共有移动(互联网)用户44.2万户,邮政、圆通、顺丰等快递物流配送企业(网点)16家,各类电子商务企业117家,从业人员627余人;培育适宜电商销售的文化旅游、农牧土特产品等商品80余种。
高增长的基础
“一年就增长了92%,这个有点厉害啊!”很多人看见这个数据第一反应都是如此。
湟中区电商快速发展的“引擎”是否已被点燃,这一“燃点”又在哪里?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湟中区投资3610万元进行电商项目建设,研究制定了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工作实施方案、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电子商务发展奖励扶持办法等政策文件,形成了有规划、有抓手、有协作、有分工的联动工作机制。
加强电商专业队伍建设,组建区电子商务运营团队7个,聘请4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全区电商管理运营工作,选聘18名农村返乡大学生,负责村级电商运营指导、农特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管理等重点环节工作。
夯实农村电商发展基础,建成区电商服务中心1个,物流配送中心1个,升级改造乡镇(街道)电商服务站点12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211个。支持整合农村快递服务点50个,引进邮政、菜鸟物流、韵达、中通等知名快递、物流企业入驻区电商服务中心,投资2.5亿元建成贵强物流园,农村电商物流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发展弘大自建物流分拨中心,加快“邮快”合作步伐,进一步填补商业物流配送盲区,目前,湟中区农村电商配送网络已覆盖90%的行政村。
“以前我们镇上没有顺丰快递,2020年顺丰设立了服务点之后,现在寄东西更快了!”拦隆口镇桥西村村级电商服务站点负责人张春喜告诉记者。
除了政策引领,织网构链,湟中区还注重引才育才壮大电商队伍。注重电商实用技能培训,有效提升了农村电商从业人员能力素质。通过培训提升,带动627人从事农村电商相关工作,在淘宝、美团、京东等平台开设网店77个,其中扶持8名残疾人从事电商服务,带领众多群众搭上了电商致富的“顺风车”,引进青海百里农生鲜配送有限公司,解决就业岗位280个,为促进农产品上行、农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加培训后才知道电商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比如怎么直播、怎么介绍产品卖点等有很多需要学的,我受益匪浅!”2020年6月开始涉足电商的青海雪牧源名贵特产负责人晁登全说,“我们公司今年春节前开展了一次蔬菜类电商直播带货,效果很好,卖了好几万元!”
查看网店情况。
在变化中求新
“以前,手机就是打个电话嘛,现在都用手机做上买卖了!”张春喜一边给记者展示她手机上的产品图一边说。张春喜负责村级电商服务站点的运营,还从事手工布鞋和藏族服饰的制作和销售,2020年通过电商实现了3万元的销售额。
湟中区农村电商经过多年建设和这三年的蓬勃发展,既让农产品上行取得了可喜成绩,也改变了农民们的想法,他们没想到通过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能把自己种植、生产、加工的农产品卖出去,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想着通过电商把自己的生产规模扩大、让自己的收入增加更多。
“农村电商在推动乡村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一定的功能。农村电商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到农牧行业,也一并带来了值得高度关注的文化流,如新的思想观念、管理理念、生活态度、合作精神等,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有了新的改变,思想上已成为新时代的新农民。”湟中区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杨生强在湟中区海子沟乡古城沟村成立了湟中农学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进行马铃薯的种植和粉条加工、销售,并在淘宝上开设了企业店铺,“2020年,碰上了新冠肺炎疫情,但我们电商渠道仍然销售了近10万元。今年,我们把马铃薯种植规模扩大到了46.67公顷,希望电商能带来新的惊喜。而且,我觉得在乡村振兴中,电商将扮演重要角色,产业要发展嘛,那种植出来的东西就要顺当销售出去,电商为农村产业发展打通新的销售渠道,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相关从业人士在开展农产品上行过程中,也发现了品牌和商标的重要性,他们意识到要加快转型,要提升产业效益,打造特色品牌是很重要的内容。为此,湟中区坚持引进与合作同步,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发展思路,引进苏宁易购、京东、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邮政邮乐网等第三方电商平台,以农特产品、文化旅游产品等为重点,打造特色产品品牌17个,注册农产品商标15个。支持“互联网+企业”建设,建立运营苏宁易购“湟中特色馆”、天猫旗舰店等,率先在全省组织31家企业举办农特产品“直播带货”及“短视频征集”大赛。
电商发展刚刚开始……
电商助力农产品上行取得了不错成绩,为农牧区带来了积极影响,那么,还面临哪些问题?为相关从业者提出了哪些新课题呢?
从事电商平台运营、电商网络直播培训以及短视频打造品牌等工作的湟中浦维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永斌表示,通过这几年对农产品上行的观察,他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以前很多人一说到电商好像就是要往外省市卖货,其实我们在做农产品上行时发现,农村附近城市的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很旺盛,但是渠道并不多。在我看来,城市社群电商作为农产品上行的新场景、新模式,相关从业者可以从社群电商方面做更多的探索和挖掘。”
在湟中区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看来,虽然湟中区注重引才育才壮大电商队伍和电商实用技能培训,有效提升了农村电商从业人员能力素质,但还存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人员整体专业技术素质不高、缺乏掌握电商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还有就是区域品牌的创建工作滞后,导致农产品包装及销售跟进不足,缺少地域性热点产品,难以形成合力,以及区域文旅产品电商转化率低。
“下一步,我们要从强化要素保障、深挖特色产品消费潜力等方面着手,促进农村电商与农业产业化、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推动农村电商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探索具有湟中特色的农村电商发展路径,为区域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新动能。”该负责人表示。
在青海弘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文斌看来,则要在包装设计等方面着手,更多考虑电商受众的消费倾向和喜好,突出区域特色品牌,打通产品供应链体系,全力推动农产品的升级和销售。(潘玲)
经济快评:
让农村电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农村电商对于扶贫攻坚事业的开展,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实践证明,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
随着大数据、5G、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随着消费市场不断下沉、个性消费持续增长,即便是相对偏远的农村,也能搭上电商直通车,把农副产品卖到更广大的市场,实现区域间要素资源的流通,带动农牧产业升级、农村创业就业,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以及提升农牧民的思想意识。可以说,农村电商在乡村振兴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振兴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是全面的振兴发展,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把电商发展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既能让电商发展壮大,也让乡村振兴充满无限希望。在这个结合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几个问题。
一个是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完善。经过多年建设,随着农村光纤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加上物流配送网络的建设,现在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已经上了大台阶。但要做好农产品上行,仍要在农产品地头处理、冷链运输、仓储等方面下功夫,因为农产品多数是对于运输和存储有更高要求的蔬菜、瓜果、肉类等,所以相关配套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个是农产品电商品牌塑造。农产品上行,更多的流向是城市消费市场。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才能让农村电商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农产品的质量,需要有相对统一的质量标准,做好品控。通过地理标志产品、区域特色农产品认证和区域公共品牌打造等,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做好农产品质量标准、质量认证和质量溯源三位一体追溯体系建设,确保电商农产品质量达标且可追溯,推动农村电商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还有一个是电商专业人才培育。乡村要振兴发展,人才是关键。同样地,农村电商要发展,也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推动。随着农村电商的发展,已经有一些电商人才回流到了农村,但现在的人才还远不够满足电商发展需求。我们应通过农产品上行这个纽带,借助乡村振兴契机,帮助农村牧区培养更多的懂互联网、懂技术的新型人才,为乡村振兴尽到更多职责。(潘玲 )
记者微观察:
农事采摘,体验生活乐趣
春来好时节,现在正是大棚草莓成熟的季节,到大棚采摘果蔬,体验农事之乐,已成为不少市民周末体验生活的选择。
走进海东市平安区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园的草莓大棚,掀开温室大棚的门帘,热气扑面而来。放眼望去,温室大棚内绿意盎然,脚下一垄垄的土埂上整齐地栽植着一株株草莓,鲜红欲滴。
前来采摘的市民大多是“全家总动员”,大家有说有笑,一边采摘一边用手机拍照留念,田间地头充满了欢乐。
市民李俊杰告诉记者,他是专程从西宁开车到平安区的大棚来采摘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平常也会带家人和朋友一起采摘,以此增添一些生活的乐趣。
园区里,除了络绎不绝的采摘游客,种植户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勤的努力给他们带来了不错的收入。
草莓温棚负责人姜艳介绍:“我种了15个温棚的草莓,3个温棚的小西红柿。从元月份开始采摘一直到现在,基本上是供不应求。”
据了解,园区里除了水果,西红柿、辣椒、菜瓜等蔬菜也供游客采摘。有些种植户种植的果蔬已经采摘得差不多了,现在部分大棚已经开始新一轮的育苗工作。
种植户赵月清边忙活边告诉记者:“这段时间采摘的人比较多,主要是家庭式的集体采摘。大家喜欢这种一边采摘一边游玩的放松方式。这段时间我的收入也好,采摘为我带来了差不多三万元的收入。”
海东市平安区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园位于平安镇白沈沟境内,长7公里,宽1.2公里,属于富硒土壤区,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据了解,截至目前,示范园已完成投资7800万元,建成蔬菜大棚555栋、拱棚39栋,引进种植葡萄、油桃、人参果、甜瓜、草莓、西葫芦、西红柿、辣椒、黄瓜等特色果蔬品种44.67公顷。园区果蔬年总产量达5400吨,实现产值3974万元,已成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渠道,为平安现代富硒农业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和亮点。(潘玲 祝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