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荡春风起,奋楫正当时。春日的暖阳照着逐渐复苏的大地,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拂过戈壁村镇,靓丽的民居、整洁的村道、兴旺的产业、和谐的家庭,勾勒出新时代乡村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家园的轮廓。
2月25日,记者来到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18公里的东升村,乡村振兴的脉络已在这里徐徐展开,村党支部书记马海比布正紧锣密鼓地和村民们商讨着今年村里发展的思路。
“就在今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就意味着我们村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接下来,我们要把握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机遇,向小康社会冲刺。”在东升村,马海比布总会第一时间把国家的政策方针用方言讲给村里的村民们听。
“乡村振兴了,我们会怎么样?”一旁听着兴起的村民询问道。
“就拿我们村子来说,乡村振兴就是要让村里的集体经济发展得更好,让每个人富起来,以后村里的养老、医保这些,靠村里的钱就能交了,让大家负担更轻,日子更好。”马海比布说。
一行人围坐在村民冶黑买家的炕头上,聊得正酣。“这几年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每次回家都感觉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28岁的冶黑买靠自己的手艺和村干部的鼓励在浙江省宁波市开了一家拉面馆,以前总是忙着回不了家,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打算在村里多住几天再回去。
“以前住在老村的时候村里路不通、水不畅、房不好、电不足,这没过几年,村里家家住进了新房子,修上了硬化路,通上了公交车,比起城里一点儿也不差!”冶黑买回忆起昔日的东升村时说。
走出冶黑买家,恰巧一辆“东升村-德令哈”的公交车平稳地驶入村庄,穿过两侧交织如梭的林木和灰瓦白墙的民居,站台前村里的老人们有说有笑,当搭上这趟去往市区的公交后,笑声徜徉在村里村外……
“十四五”开局之年,当记者深入到这座以回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美丽村庄时,很难想象曾经这个村子还是基础设施、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收入结构单一,在全省挂了号的“难点村”。
变化源于对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紧紧追随;变化源于战贫致富路上的每一次实践。熟悉地场景,熟悉地一幕……2013年的春季,时任村主任的马海比布在村两委和村民代表面前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在村里成立属于村集体的合作社,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带动村民们致富。
当时刚从外地创业回来不久的马海比布满怀着一腔热血,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村民们一起致富。“那时候东山村由于地下水位上涨,村里的好多地都种不了庄稼,发展种植业不现实。刚好村里的村民们许多都有养殖经验,加上有三元牛的扶持项目,便萌生了这个想法。”
“他一个大学生带着我们养牛,能成嘛?”“以前自己养牛都挣不上钱,现在就能挣上?”……马海比布的这个想法一经提出,村里就吵得沸沸扬扬,有冷嘲热讽地,也有表示支持地。
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马海比布白天到县上的各大局里争取项目和资金,晚上到村民家里挨家挨户的讲政策。他还记得,走访一户贫困户时,对方看他年纪轻,便闭门不见,想让马海比布“扑个空”。没想到马海比布连着在家门口等了几日,耐心地和他解释政策和成立合作社的好处,贫困户终于点头。
谋划村集体产业规划、寻找项目资金支持、落实落地项目过程……不到一年的时间,东升村第一家以“农户+致富带头人+合作社”模式的合作社——东康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
东升村的致富路并非一帆风顺,正当马海比布和村民们满心期待以为找到了一把打开村子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时,投入三百多万元开展的三元牛养殖却陷入了危机。
“刚开始我们想走一条高端化、别具一格的养牛之路,但三元牛成本高、销路窄、养殖周期长,等到出栏的时候连本钱都赚不回来。”在三元牛养殖濒临亏损之际,马海比布和村委会做出了调整养殖方向的决定,把目光投向更适合高原养殖,接地气的本土牦牛。
吸取了过去的教训,马海比布在合作社的经营上变得更加稳健。在他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位于老村里的东康养殖专业合作社,只见一排排现代化的牛棚里一个个憨态可掬的牦牛长势良好,或忙着吃草,或是躺卧休息,悠闲自得。
“自从养了牦牛,合作社的效益越来越好了,现在合作社里有7个牛棚,将近900头牦牛,我们还打算今年再扩大养殖规模!”养殖场的场长马建国告诉记者,合作社二期养殖项目已经在柯鲁柯镇开始建设,占地0.5公顷,建成后将带动更多的农牧民群众致富。
如今,以“合作社+基地+农户”为经营模式的东康养殖专业合作社日渐成熟,带动了德令哈市的242户脱贫户每年分红7.4万元,为尕海镇东升、富康两村集体经济每年分红9.25万元,同时带动尕海镇周边东升、富源、富康三个村的一般农户417户,年收益40万元。
村子东头的一座院落前,脱贫户马阿舍正给围栏里的4只绵羊喂草。“这是去年10月份买的两只羊,今年就变成了四只!”望着围栏里的两只小羊羔,马阿舍忍不住喜悦地心情。“为啥想到养羊了?”记者问道。马阿舍说:“前几年在合作社里上过班,有了经验,想着自己也试着养一下,多挣点钱。”说着马阿舍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家里做客。
走进马阿舍家中,一个个花盆让整洁靓丽的房间充满了温馨,四周电冰箱、电视、洗衣机等家具一应俱全。“现在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马阿舍说,前几年自己还是一个带着3个娃寄宿在亲戚家的贫困户,如今不但住进了政府盖得新房,而且当上了村里的护林员,每个月都有2800元的工资,生活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当我们要离开时,在院子里看到一间库房改成的羊圈,院子中央整齐地堆砌着一摞摞青杆草,足足有一个人高,看来马阿舍也找到了属于自己脱贫致富的“金钥匙”。(苏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