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西宁市湟中区上新庄镇四季红制衣店内,顾客络绎不绝,老板田种军和妻子蔡得兰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49岁的田种军是上新庄镇有名的裁缝。“四季红”这个店名是田种军自己起的,他希望裁缝店能四季发财。
六七岁时,田种军突发疾病导致肢体残疾。性格开朗的他,高中毕业后在西宁一家服装培训学校学会了裁缝技能,然后在老家上新庄镇尧湾村开了一家裁缝铺。后来,他与有裁缝技能的蔡得兰结婚,两人育有两女,生活幸福甜美。
小小的裁缝店内,制作衣服的设备、物料一应俱全,田种军负责裁剪,妻子蔡得兰在缝纫机上认真缝制。一名想缝制裤边的男士走进店内,蔡得兰见丈夫在忙,便立即上前招呼顾客。
缝裤边,首先要给顾客量裤腿的长度,肢体二级残疾的蔡得兰腿脚不便,一旁在忙碌的田种军急忙上前,从妻子手中拿过卷尺,蹲下身给顾客量好了尺寸,随后又继续回去忙手里的活儿。这么多年,田种军和蔡得兰配合十分默契,他们不用说太多话,就知道对方需要什么。
早年间,裁缝铺仅能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好在,田种军一家赶上了好政策。2015年年底,尧湾村被确定为贫困村,他们一家被评定为低保户。田种军将32400元产业扶持资金全部用于四季红制衣店的发展,在镇上扩大了制衣店的规模。
当年,店铺的纯收入达到一万余元,再加上享受的低保金、医疗保险补助、养老保险补助、残疾人补贴等各项政策补助,田种军家2017年的年收入近三万余元,他家顺利摘帽。
店里顾客多的时候,大家围坐在火炉旁,一边取暖一边耐心等待。顾客王女士盯着忙碌的田种军、蔡得兰两口子,忍不住夸赞:“这两口子,是我们很多人的榜样,是真真实实凭借双手脱贫致富的。”
送走了一位位顾客,田种军和蔡得兰并没有闲下来,他们又忙着赶制定制的衣服。“年前,定制衣服的顾客比平常多一些,我们要在过年前把这些单子赶制完。”田种军说。
裁缝店最里面的角落,有一处楼梯口,顺着楼梯往二楼走去,满墙都贴着奖状。望着贴满奖状的墙壁,田种军很欣慰。他说,大女儿已经六年级了,每年都是学校的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也多次受到政府的救助。两个女儿很听话,很少让他们操心。
提到现在的生活,田种军和蔡得兰说,盖房子的时候,他们一家享受了1.9万元的危房改造政策资金。“在我家最需要帮助、支持的时候,是党和政府雪中送炭,给了我们希望。”田种军说。
因脱贫成效显著、奋斗精神可嘉,2018年,田种军被推选为湟中区的“脱贫光荣户”,获得价值28900元的电动车。同年年底,通过享受惠民政策、发展养殖资产收益、服务加工业、外出务工等方式,田种军所在的村子实现脱贫。
“我们两口子腿脚不便,有了电动车可以拉运布料、送货,还方便回家,这都是托了党和国家的福。”虽然如此,田种军不想一直依靠政府,他每天8时开店,夜深才关门,为的就是多招揽一些生意,努力奋斗赚钱,在奔向小康路上不拖后腿。
去年年底,田种军的制衣店年收入达五六万元。“生活说不上富裕,但想吃啥就吃啥,喜欢的衣物也能买得起。”田种军说,当下网购越来越流行,他也在尝试突破自己,探索新的销售方式。
相关链接
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青海地处世界屋脊,2015年,精准识别52万贫困人口,虽然总量不大,但省情特殊、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5年间,我省先后两批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1.49万名,他们输理念、扶项目、引资金……推动各项扶贫措施落实落地,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如同星星之火一般燃起了贫困群众的脱贫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一系列脱贫创新实践在青海各地涌现。
5年来,我省落实各类扶贫公益性岗位8.13万个,其中4.99万名贫困群众从事生态公益性管护工作,占到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34%,年人均最高增收2.16万元。同时,严格落实各项生态补奖政策,让贫困群众充分享受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自觉自愿保护“一江清水向东流”。
截至2020年10月底,全省实际用于脱贫攻坚的各类资金达1069亿元,年均安排214亿元,占年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2%以上,全省上下“一盘棋”的脱贫攻坚财力保障格局,助推我省提前一年实现了“绝对贫困”人口全面清零目标。(郭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