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水”青海。“十三五”期间,水利都取得了那些成就?建成了哪些重大工程?解决了多少人饮安全问题?河湖长制从无到有,作用发挥得怎样?问题简单,却富含深意。五年中,习近平总书记来青视察提出“四个扎扎实实”和“三个最大”要求,高屋建瓴指出了青海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发展定位,高度凝练了青海“五位一体”发展的基本理念、政治要求和实现路径。五年中,水利工作持之以恒“谋长远”、“补短板”、“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稳步推进;水利扶贫提档升级;河长制湖长制扎根高原,成效显著。水利高质量发展,为群众带来更多民生福祉。
珍藏的记忆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蒙蒙细雨,穿着雨靴,踩着泥泞,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视察,附身查看安全饮水时的情景成为青海人民永久珍藏的记忆。班彦村村民搬迁前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山上不通自来水,村民们用的都是窖水。看到村民新居通上了自来水,总书记说,新村水、电、通信都方便了,希望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如今,班彦新村彻底解决了“吃水难、出行难、看病难、入学难、务工难、娶妻难”的“六难”问题。种养殖、旅游、盘秀、酿酒、电商产业使村民年人均收入超万元。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生态环境优美,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变为现实。今年73岁的村民吕有业高兴地指着和总书记的合影说:“边上这个是我,当时还和总书记握了手。盼着总书记还能来青海看看,看看我们村的新变化。”
让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现小康的基础和保障。五年来,全省水利行业扎实推进党中央国务院、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水利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人民群众的水利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累计落实投资30.7亿元,巩固提升260.6万人、30.1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水平,全省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农牧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分别达到84.7%、78.1%和92%,提前一年实现了绝对贫困人口饮水安全“清零”目标,水费收缴率达到95.1%。实施了一批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草原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基本建成农田灌溉网络,累计改善灌溉面积133万亩(8.87万公顷)。玉树“订单式”水利人才培养荣获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水利高质量发展需要“补短板”。我省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治水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以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为牵引,下大力气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五年来,累计完成水利投资345.8亿元(为“十二五”时期的1.22倍),着力构建大中小微并举、丰枯多源互补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有效解决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建成了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北干一期和黄河干流防洪工程、沿黄四大水库灌溉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蓄集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开工建设了引大济湟西干渠、北干二期、那棱格勒水利枢纽等列入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夕昌、杨家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高效节水灌溉、灌区节水改造、水土流失和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健全完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等水生态治理项目持续推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不断加强。同时,水利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12月30日,青海水利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成果上线运行,水利信息化“补短板”取得阶段性成果。
据省水利厅规财处处长杨能兵介绍《青海省“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目标实现情况总体良好。基本形成了“东西部开源节流、南北部保护修复”的水利发展新格局,以水保生态、以水惠民生、以水促发展的治水实践,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金色的“道钉”
水利高质量发展,需要行业“强监管”。五年来,面对水利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水利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同样可圈可点。
为保黄河安澜,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在“清四乱”行动中,沿黄河两岸共拆除违法建筑5.42万㎡,整改非法侵占河道设施6.5万m^3,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河湖长制工作也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以前老百姓想建个啥就建了,觉得和水利部门没有多大关系,现在不一样了。有些群众想建宅基地、场房或采挖砂石都会第一时间到水利部门问问情况,看合不合法,需要什么手续?”贵德县水利局综合执法大队队长刘斌说,河湖“清四乱”让老百姓亲身参与或目睹见证了依法治水的力度,人们的观念和意识也发生了转变。随着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的深入开展,为解决制约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深层次矛盾,全省已完成3518条河流、242个湖泊管理范围划定。全省5925名河湖长、16263名河湖管护员履职尽责,为河湖生态、大美青海做出贡献。
2020年,我省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在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用监管上主动作为、强化监管。制订了《青海黄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行动方案》,重点对存在未批先建、未批先变、未实施防治措施、未开展监测、未验先投、未缴纳补偿费这6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省水利厅水保中心主任党生介绍说,通过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市场监管机制,截至目前,共督促编报审批省级水土保持方案36项,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1.65亿元,为2019年同期的2.99倍。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权威更加彰显,各参建单位水土保持履职效能进一步增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市场守信者处处收益、失信者寸步难行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五年来,推进依法治水管水,修订制定并颁布施行《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青海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水法规规章。加快构建水利监督制度体系,大力推动国家节水行动,深入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健全和完善责任考核体系,连续8年完成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加强河湖、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汛减灾、节约用水、水利资金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形成了水利行业齐心协力、同频共振的监管格局。这些监管措施像金色的“道钉”,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澎湃”的蓝图
“补短板,强监管”更需要“谋长远”。五年来,我省着眼水利发展持续加强顶层设计,紧扣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找准国家战略、青海发展和水利工作的结合点,系统谋划了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水利发展蓝图。一批新的水利工程、项目进入筹划阶段。引黄济宁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柴达木盆地、泛共和盆地水资源配置、引通济柴等重大工程规划持续深化。按照“两倍储备、三年滚动”要求,精准做实农村人饮、灌区改造、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等中小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充实了项目储备。这些“谋长远”的战略布局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使全省水利“水”和“盆”的关系更加清晰,战略意图更加明确,目标也更加精准。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作为“三江源”“中华水塔”,水利高质量发展事关全省600多万各族群众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更事关600亿方一江清水向东流和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这是我省基于特殊省情、水情所担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问“水”青海,守护“三江源”的贡献有目共睹。目前,长江、黄河、澜沧江、黑河干流及青海湖、柴达木内陆河流域水质保持Ⅱ类以上,湟水流域水质优良率85.7%,出省境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100%。祁连山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湟水、青海湖流域及洮河水生态修复项目,长江源区水生态保护及水源涵养、黄河流域水生态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项目进展顺利,“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更加稳固。
2020年是极其特殊的一年,全省水利系统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兴水重要论述,积极践行“十六字”治水方针,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强力推进谋长远、补短板、强监管各项重点工作,坚持不懈抓“六稳”促“六保”,全力打赢疫情防控和水利发展“双线战役”,治水管水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三五”圆满收官和“十四五”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青海水利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青海工作“四个扎扎实实”等重大要求,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全省“两会”部署,立足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形势新要求,深刻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实际,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水利工作新需求新期待为目标,进一步顺应治水主要矛盾和新变化,推动形成东部构建现代水网、西部优化资源配置、环湖加强系统治理、源头优先保护生态的水利发展新格局,优势互补、区域共进,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问“水”青海,小康路上“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开局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站在百年新起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锦绣江源,“水”势澎湃。(谈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