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浩特茶汉村
牧业经济跨上了“新台阶”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2-04 09:17    编辑: 成忱         

  寒冬腊月,新春将至。天蒙蒙亮,家住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蓄集乡浩特茶汉村的那仁花在市区新开的柴达木农畜特产专营店忙着把合作社里的草膘牛羊肉、奶制品、枸杞、藜麦等产品摆上货架,等待市区周边的顾客们来采购。

  崭新的门牌、敞亮的店铺、琳琅满目的农畜特产……记者来到这家位于德令哈市民族贸易中心的柴达木农畜特产专营店时,店铺里一片繁忙的景象。

  “这不快过年了嘛,来店里采购牛羊肉的顾客比较多,所以要提早准备好。”走进店铺里面,那仁花一边向顾客介绍自家的特产,一边告诉记者说:“虽然门店才刚开业不久,但是因为都是我们村里原生态的草膘牛羊肉,品质好,很受欢迎。”

  就在说话的一会儿功夫,正在忙着给牛羊肉做真空包装的浩特茶汉村村主任红旗的手机突然响起,电话那头,来自西宁市城东区的客户下了60公斤牛羊肉的订单。

  “从开业到现在,每天的销售额平均在1300元左右,今天就差不多有了100公斤的订单。”记者得知,原本这间店铺是村里为发展集体经济购置的产业用房,去年大家商量着打算开个销售农畜产品的门店,没想到开业才一周的时间,就有这么多订单,这让大家都喜出望外。

  浩特茶汉村是一个有着119户、341人的牧业村。长期以来,虽然大部分村民都从事畜牧养殖,但是村里的集体经济发展一直不温不火。

  第一书记潘庆山自2018年4月份驻村开展扶贫工作,他说:“我刚来那会儿村里根本就没有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意识,村民们主要靠传统畜牧业作为收入来源,产业结构单一、模式粗放都制约着村子发展和农牧民群众致富。”

  要转变“空壳村”的旧面貌,就得必须下功夫改变。驻村入户调研后,潘庆山和工作队的成员发现了制约浩特茶汉村发展的“顽疾”。

  “浩特茶汉村拥有着9.2万公顷的草场面积,村里单是绵羊就有2.3万只,其他牲畜近万只,本来这样的条件发展村集体经济很有优势,可现实却大相径庭。”在走访中,潘庆山发现村里虽然有个合作社,但却是个“空壳”公司,并不能起到带动村民们致富的作用。

  2018年底,浩特茶汉村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商量后决定,发展牧业经济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的工作计划也在那个时候提上日程。

  通过近3年的努力,浩特茶汉村累计争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76.75万元,购置产业用房2套,陆续实施和建成了土地流转项目、藏系羊养殖项目、奶制品加工项目、农畜特产专营项目。仅在去年一年全村经营性资产达233.43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18.16万元。

  产业发展初见成效,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浩特茶汉村发展牧业经济的道路越走越宽阔。就在前几天,饱含着村民们期待的柴达木农畜特产店和奶制品加工直销店也开业了。看到每天的收益情况,村主任红旗高兴地说:“虽然这两家店才刚刚起步,但这对我们村来说,又是走向小康的一大步!”(苏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