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地区动态

【西宁市】城中区:民生福祉再添新笔墨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21-01-30 10:23    编辑: 马燕燕         

  2020年,在西宁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城中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积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全面推进省、市各项工作落实,在更高水平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谱写新时代幸福西宁中区篇章中取得了新成效。一年来,总投资48.97亿元,实施8大类24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总量的85%,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加明显,让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福利。

  社会保障持续强化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311人,城镇困难人员就业686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39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404人次,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88%,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训3810人次,各项就业指标均超额完成。实施城中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改造和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项目。

  搭建智慧养老信息平台,为7600余名老年人提供购买养老服务。“爱老幸福食堂·中央厨房”每日最大配送规模达到1400人次。深化环卫工人“阳光午餐”工程,累计送餐近3万份。分配公共租赁住房3批次993户。

  在香格里拉商业区成立全省首个劳动维权联合工作站。受理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714起,结案率100%。受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投诉案件540起,结案率100%。农民工工资清欠率和保证金收缴率均达到100%。清偿全区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欠款3.3亿元,完成率100%。接收39家国有企业3026名退休人员人事档案,采集录入13316名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信息。

  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现有平台升级改造,创建诚信经营综合街区和50家诚信经营示范店。辖区227家餐饮单位纳入非现场电子监管系统,学校食堂、“小餐桌”电子监管率达到100%。查处食品药品领域违法案件53起,收缴罚没款68.74万元,全年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药安全问题。

  深化改革全面推进

  研究制定《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0年工作要点》,明确“抓试点、推重点、破难点、治痛点、疏堵点”的改革工作思路,统筹推进各领域深化改革重点任务。

  城中区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入驻西宁市市民中心,实现“进一道门、办多件事”。全面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模式,优化再造审批流程,个体工商户全程电子化登记实现“零的突破”,食品经营许可证实现“不见面审批”,各项登记注销手续均能即时办结。

  投资2600万元实施智慧税务中心项目,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5.16亿元。扎实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试点,加快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运转高效的预算管理体系和财政体制。

  巩固提升教育体制改革成果,与湟中区、海东市平安区开展教育教学多领域深耕合作,推动教育资源实现区域互通互享。出台城中区2020年综合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分工方案,高位联动推进综合医改。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完成7个街道办事处职能机构设置。

  教科文卫蓬勃发展

  投资1.9亿元,实施学前教育、学校改扩建、基础设施及校园文化改造等9个项目。完成香格里拉学校项目主体建设。创建教育教学工作指南网站,为21所学校的两万余名学生提供网课阵地。城中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被省教育厅等3家单位认定为“青海省学前教育发展先进区”。

  开展新认定科技型企业扶持奖励工作,完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2090万元,新建农村、社区科普画廊8座。

  成功举办“河湟手艺人”美食节等城中区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系列活动及“燃动中区·助力冬奥”业余冰球联赛等特色活动。城中区综合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完成前期工作。

  石坡街社区荣获“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相关报道在央视新闻直播间播出。成功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国家评审。组织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志愿者登记人数达到489名,2020年9月实现城中区首例人体器官捐献。

  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78个、“3+1+N”团队17支,在全区范围内积极开展“七进四送”家庭医生签约活动,重点人群签约率为90%、履约率为91.6%,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为70.68%和70.3%。两家乡镇卫生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中医馆建设全覆盖,总寨镇中心卫生院被评为“全省卫生健康工作先进集体”。

  社会治理不断改善

  坚持把信访工作作为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信访问题办结率达100%。成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统筹推进试点工作。

  整合“24小时平安在线”暨综合执法服务站资源,实现网上和网下联动配合,人力和科技双管齐下,提高社会面管控见警率和管事率,打造“枫桥经验”城中化新模式。不断加大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力度,挂牌省级“诚信守法示范企业”1家、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1所。

  投资405万元,高标准打造城中区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基地,推进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扎实推进扫黑除恶“六清行动”,依法破获全省首个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受理的涉黑涉恶问题线索及8·07专案等“保护伞”“关系网”线索已全部核结,受理的涉黑涉恶案件全部审结,14个行业清源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加强政法队伍建设,配齐配强镇(街道)政法委员。“邻里牵手”微信群入群9.8万余户,覆盖辖区群众近30万人,基层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逐步凸显。依托应急、建设、文体、公安、消防等部门协调联动机制,采取“零点行动”夜间随机抽查方式,认真开展各领域专项检查,对非法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依托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安全监管网格化管理模式,有效落实“地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要求。开展生命通道专项治理工作,消防应急车道画线完成率100%。严格落实三级应急值班值守制度,持续完善灾害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应急管理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进程,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环境进一步巩固。(燕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