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法治青海】生态功能区在哪里, 司法服务和保障就在哪里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1-28 09:12    编辑: 马燕燕         

  隆冬时节,玉树草原已是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迎着凛冽的寒风,三江源生态法庭庭长扎西带领干警,又一次来到牧民群众的家里,宣讲起今年元月1日起实施的《民法典》。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南部,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天然草场和林地面积超过总面积80%;拥有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素有“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之称,是世界上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为了满足玉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司法需求,2017年,玉树市人民法院成立了三江源生态法庭。成立至今,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案释法,扩大环资审判影响力

  “被告人两那扎西才丁犯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4000元……”

  202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三江源生态法庭公开开庭审理一起涉环境资源类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玉树市法院副院长、该案审判长宋春花当庭宣布判决结果。

  2019年4月初,玉树州囊谦县牧民两那扎西才丁潜入当地某冬季牧场附近的浪加山,扣动小口径步枪扳机,1头马麝、2只雪鸡随即命丧黄泉。

  几天后,囊谦县森林公安在两那扎西才丁家中搜出小口径步枪、子弹、麝香等赃物。4月29日,两那扎西才丁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同年6月17日被逮捕。

  “这是一起典型的涉环境资源类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属于三江源生态法庭的收案范畴。”三江源生态法庭庭长、该案审判员扎西告诉记者。

  “生态法庭的工作有其特殊性,根据最高院要求,环境资源类案件要实现民事、刑事、行政三审合一,这要求环资法官具备更全面的知识储备,”省高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祁得春说,“除了对法官素质要求更高,环资案件司法鉴定的难度也更大”。

  根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评估方法》相关规定,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按照所列野生动物基准价值的十倍核算;国家II级保护野生动物,按照所列野生动物基准价值的五倍核算。

  该案中,经鉴定马麝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雪鸡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据此,玉树市检察院向法院提出要求被告人两那扎西才丁赔偿人民币40000元的诉讼请求。

  “环资案件的赔偿金额由涉案物品的基础价值和受损环境价值共同构成。三江源生态法庭所受理案件,涉案赃物以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为主,不属于市场流通商品,无法按市场零售价评估其价值,这也是鉴定的难点所在。”宋春花说,目前,青海省内尚无具有相关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三江源生态法庭挂牌至今,所有鉴定均委托宁夏一家司法鉴定中心进行。据了解,下一步,省高院计划与省内相关单位加强合作,早日解决司法鉴定难题,如果能在省内完成司法鉴定环节,既可以降低诉讼成本,也可以缩短诉讼时间。

  三江源生态法庭挂牌至今,所受理案件以野生动物保护为主。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治多管理处三级调研员赵明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科院科考队进入可可西里,发现其中有大量野生动物。此后,大量科研团队进入可可西里,不幸的是,非法盗猎者的枪口也瞄准了可可西里。

  “当时一张藏羚羊皮仅售几十元,三张藏羚羊皮制成一条可穿过戒指的沙图什围巾,其市场售价三万至三十万美金不等。高额利润带来了不法分子对藏羚羊的肆意虐杀。”赵明说,“但最近十年,猎枪声几乎在可可西里消失了。这说明生态保护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法院的司法审判功不可没。”赵明说。

  “三江源生态法庭成立,加大了野生动物保护的力度,对于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李洪福说。

  牌子挂上去了,责任也挂上去了

  2017年2月28日,青海省首家专业法庭——三江源生态法庭在玉树市人民法院挂牌成立,受理玉树州域内涉及环境资源的民事、刑事、行政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在当年人代会报告中专门提到“青海玉树法院设立三江源法庭,运用司法手段保护中华水塔”。

  扎西回忆挂牌时的场景,至今难掩激动之情:“挂牌那天特别激动、特别自豪,但牌子挂上去,意味着责任也挂上去了,兴奋与压力并存”。

  对于三江源生态法庭成立之初的日子,扎西记忆深刻。

  “领导找我谈话,让我当庭长,起初我很没有自信,三审合一对法官的要求太高了,当时整个人被本领恐慌包围着。”扎西坦言。

  三江源生态法庭筹备阶段,扎西是玉树市法院行政庭的庭长。五年的行政庭历练,使他成为了行政审判行家里手。此前,他在玉树市法院立案庭和派出法庭工作过十几年,接触过大量民事案件。

  “民事案件审判和行政案件审判我都有经验,刑事案件审判是我的短板,但偏偏法庭成立以来,90%的案子都是刑事案件。”说话间扎西笑了。

  扎西感激院里委派他去福建、湖北、云南等环境资源审判经验丰富的省份学习,帮助他拓展审判思路,开拓眼界。

  宋春花分管玉树市法院的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她告诉记者,法庭成立之初,院里人员紧张,只配了庭长和一名书记员,“扎西学习能力很强,主动学习的意识也很强,很快补齐了刑事审判的短板,适应了新岗位。”宋春花说。

  如今,三江源生态法庭拥有3名法官、2名法官助理和2名书记员,玉树市法院院长和民事、刑事审判庭庭长组成了专门的审判团队,业务能力日益精进。

  普法下帐,探索生态修复新模式

  “保护三江源的生态,离不开牧民群众的行动,在提升牧民环保意识方面,三江源生态法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采访中,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处一级主任科员杨波这样对记者说。

  扎西庭长作为玉树本地藏族人,对当地民众的环保意识深有感触:“草地和湿地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他们的环保意识一直很强,但是三江源生态法庭成立之后,我们依然坚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帮助牧民了解更多司法保护生态环境的案例和知识”。

  扎西说,由于当地牧民文化水平和法律知识欠缺,在不知道自己违法的情况下,贩卖野生动物制品的案件有先例。

  “牧民去山上放牧,看到死掉的棕熊,就把熊掌割下来卖了。有的牧民为了给家人治病,买麝香当药材。以前他们认为上述行为都合法,我们通过以案释法,让牧民知晓这些做法都是违法的。”扎西告诉记者。

  宋春花说,坚守在海拔四千多米的世界屋脊,三江源生态法庭的法官们充分发扬了“马背法庭”精神,多次开展巡回审判和普法宣传,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绿水青山之间。

  除了下帐篷普法,三江源生态法庭在探索生态修复方式、普及生态修复理念方面也下了大力气。

  扎西介绍,以往案件审判方式,以刑事处罚和经济赔偿为主,但由于涉案当事人普遍经济条件差,经济赔偿决定往往成为一纸空文。为了减轻案件执行压力,减少执行不能案件,三江源生态法庭加强与玉树市检察院等有关单位沟通,积极探索多元生态修复之路,推行补种复绿、劳务代偿、替代性修复等方式和做法,弥补对环境的损害。

  “今年初我跟市检察院有关部门沟通,想尝试用当护林员、巡管员的方式,取代经济赔偿,被告人根据量刑轻重,被要求在隆宝自然保护区和东仲林场当管护员,涉案标的额越大,当巡管员的时间越长。检察院也很认可这种思路,法检两家顺利达成了一致意见。下一步,我们要把这种做法贯穿到审判和执行环节,实现谁破坏谁修复。”扎西说。

  三江源生态法庭自成立以来,先后在隆宝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东仲林场设立“环境资源保护服务站”,接受环境资源案件线索举报、提供专业法律咨询、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为多元生态修复方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江源保护要求高、任务重,司法部门要与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形成综合治理合力。三江源生态法庭实现了这一目标。”祁得春说。

  三江源生态法庭成立至今,充分利用“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司法实践基地”优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生态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实现了其初衷,为生态环境保护、“中华水塔”保护,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于瑞荣 钟雅琼)

  一线传真

  牢记使命,忠诚守护万家灯火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畏艰险,勇斗歹徒;有这样一群人,在烈日里、风雪中,疏导交通;有这样一群人,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奋战一线;有这样一群人,在每个团圆的节日里,值班备勤……他们的名字是——人民警察。

  2020年7月21日,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每年的1月10日为“中国人民警察节”。在首个属于警察的节日里,我们一起细数西宁市公安机关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守护万家灯火的工作亮点。

  有一种承诺,叫守护正义。每一天的平安与祥和,都与人民警察的努力付出分不开。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西宁市公安机关全力以赴投入疫情防控和维护安全稳定工作,迅速启动战时工作机制,分级制定下发公安系统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在入西宁的主要出入口设立26处公安检查站,出动警力2.6万余人次;与全市28个发热门诊和医疗机构全面建立联系机制,严格督促旅馆业、留宿场所、出租房屋落实“四实”制度,积极配合社区开展入户排查及时发现处置各类造谣、不实疫情信息上千条。同时,预留和开辟救治、运送物资绿色通道,建立救治绿波引导机制,优先保障救护车辆、防疫车辆和防疫物资、民生物资等车辆通行。

  为更好地服务群众,西宁市公安局进一步完善微信报警、短信报警、滴滴报警等功能,截至目前,西宁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微信报警143条,短信报警495起,滴滴报警1635起,多种途径的报警方式使“110”更高效地救助于身陷困危的群众。

  有一种牵挂,叫为民服务。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做起。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尽最大可能地帮助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

  2020年,西宁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建成全省首个交警物证检验室,实行了机动车全省异地检验等8项举措,研发轻微交通事故快速处理APP,创新启用机动车查验智能管理系统,成立网办中心和监管中心,实现了25项交管业务“掌上办”“网上办”,缓解了西宁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提升了路网使用效率和整体交通管理水平。据统计,2020年西宁市区主干高架路、核心商圈高峰拥堵时间日均减少0.5小时以上,车辆查验平均用时由原来的12分钟缩短至5分钟。

  2020年,西宁市城西区公安分局户政服务中心新增户籍办理“网上预约”“三维码”两项新功能,为群众开辟了网上服务新渠道。辖区群众通过多种线上渠道,提前预约选择办理时段,解决了群众在户政大厅排队叫号等候的冲突。

  随着2020版《西宁市户口迁入政策实施细则》颁布实施,西宁市全面实现了非户籍人口来宁“落户无门槛迁入无障碍”。放宽了引进人才落户政策和学历落户政策,取消了随迁子女婚姻限制和外来务工人员、租赁房屋人员落户的限制,进一步放开了落户条件,完善了落户政策,实现了“来宁落户无门槛,迁入无障碍”的目标。

  群众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永恒追求。2020年以来,西宁市公安局累计购置自助化服务设备216台,进一步简化签注、审批受理程序,拓宽信息采集渠道,让群众办理证明简单轻松;推出“外易通外管通”APP,办理时效缩短80%,精简程序10余项,便民措施30余项,受众达11万人次。

  有一种责任,叫勇敢担当。困难时刻、危急关头、灾难来袭……他们总是挺身而出,将安全留给群众,将危险留给自己。

  西宁市公安局不断优化社会面巡防模式,加强重点部位武装备勤,科学设置35个定点巡逻组,适时启动治安卡口,日均出动警力1380人,街面见警率有效提升。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总牵引,严厉打击整治“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等突出违法犯罪,着力整治扰乱医疗秩序、防疫秩序、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等治安突出问题。围绕11个行业领域整治24处治安乱点,部署开展“六清”“云剑”“昆仑”等专项行动,涉黑恶目标逃犯全部清零。截至目前,西宁市“两抢一盗”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4.4%,“八类”严重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8%;治安案件同比下降9.4%、“黄赌毒”行政案件同比下降10.8%;打掉犯罪集团98个325人,缴获毒品4313克,切实维护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7月28日,全省首位“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正式上岗,以“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身份加入到社区党组织中。从单一的社区警务工作,到组织发动辖区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安全防范、综合治理、维稳协调、纠纷化解、信息采集、服务群众、重点管控等各项工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真正实现了依靠和发动群众维护社会治安。(倪晓颖)

  时事短评

  发挥司法职能全力守护“中华水塔”

  “中华水塔”三江源,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不仅关乎青海、西部的发展,而且关乎全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司法是规范调整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必要而特殊的法律机制,生态环境司法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是中国迈向生态环境法治的重要路径。生态法庭建设是人民法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在最高法院和青海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我省首个环境资源审判专门机构——-三江源生态法庭于2017年2月在玉树市人民法院挂牌成立。

  三江源生态法庭自觉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本位法律观等现代生态环境司法理念引领司法审判。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方式、普及生态修复理念,实现了“谁破坏谁修复”,将人为损害减少到最低。同时,主动承担起开展环境公益诉讼、创建生态司法联动和生态司法宣传教育等职责,为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探索,使三江源生态环境逐步向好,水草(林)面积增大,生物多样性增加,农牧民增收,构建和谐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环境。

  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强调,要把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作为第一抉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三江源生态环境要素众多,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和跨区域性等特性,影响程度深、范围广,生态敏感脆弱,自我恢复、修复能力差,生态环境司法需要闯出一条符合青海省情实际的道路。三江源生态法庭要按照审判体系专门化要求,在集中管辖基础上,推进生态环境审判体制机制改革,建构起生态环境诉讼服务网络,更好发挥司法保障职能。要进一步完善探索限期修复、补种复绿、增殖放流、劳务代偿、第三方治理和监督等方式,保护生态环境权益,制裁违法行为,恢复和修复生态环境。

  生态是青海最大的优势,已成为青海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青海法院要深入学习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担负起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职责使命。通过建立完善生态法庭,健全环境资源司法专门化审判体系,更好保护中华水塔,推动长江经济带、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绿水青山成为全省人民永续享用的最大财富。(于瑞荣 马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