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本报十大新闻有两大显示:一是“世界首个清洁能源特高压输电大通道启动送电”;二是“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投运”。十大新闻,“清洁能源”占了五分之一,足以说明,青海“追风逐日”劲头十足,能源革命风景独好,其清洁能源“金色名片”“金字招牌”的成色和分量正为世人所瞩目、所刮目。
多年实践表明:推进清洁能源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也有助于守护碧水蓝天、促进能源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内的清洁能源是能源低碳发展的主力军。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综合开发利用水光风储多种能源,打造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全产业链,在“十四五”积极推动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稳步提升清洁能源竞争力,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地区,进入“十三五”,青海积极领跑国家新能源发展。我们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发展,培育壮大生态经济,支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全面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全面建成,“百日绿电三江源”再创世界纪录,着力把青海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清洁能源发展的典范,为汇聚起能源转型、造福人民的强大合力做出了青海贡献。迈向新征程,我们更清楚知道:聚合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发展格局和突出优势,清洁能源正展示着完全可以预见的美好前景。大势所趋、平台广阔,我们要用清洁能源燃亮绿色经济,用“宏大叙事”抢占产业先机。
在这清凉高峻的极地打造清洁能源的高地,要有把握机遇的本事和拼劲。积极、主动、全面、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没有创造性思维、创新性努力,没有创造性“对接”、创新性“嫁接”是不可想象的。显然,“优势资源,得天独厚”“清洁能源,未来可期”就在那里,而打通二者、“撮合他们”,把机遇变成实实在在的“巧遇”,则需要我们仔细拿捏、反复推敲。一日良策不得,三天寝食难安,我们要以有准备的头脑捕捉机缘的青眼,以多样的预案把握机会的厚爱。把握机遇的本事常常是“察未动”“预则立”,把握机遇的拼劲常常是因坚信而看见,因看见而执着。回望来路、挑战新途,“清洁”和“清晰”有多远,“能源”和“高地”有多近,都在国家能源战略规划与青海能源发展规划的“擦出火花”上,都在我们闪闪发光的绿色希冀和格外辛勤的示范劳作里。
在这清凉高峻的极地打造清洁能源的高地,要有共建共享的合力和激情。“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新青海精神之于新能源建设,字字“称心”,句句“耦合”。当精神辉映生动现实,现实就能给精神以纯粹的注释。风乍起、绿穿梭,新能源发展已经成为青海十分耀眼的“金色名片”“金字招牌”,从打通光伏产业链、制造电子级多晶硅、布局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到研究规划氢能、核能利用项目、科学有序开发干热岩资源,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青海积极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扩大“一带一路”能源领域合作,叫响“清洁”金土地,洞开“能源”一片天。
“绿电”实践的每一小步,都必然是能源转型、民生福祉、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一大步,以绿色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以生态报国彰显青海担当,是让清洁能源满地生金的初心和使命。绿色发展,关乎效率、关乎和谐、关乎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让清洁能源产业撑起“能源民生”,为我省稳健前行贡献新能源力量,让全省各族人民都能更多享用清洁能源带来的福利。
2021年本报十大新闻是什么样?“青海清洁能源”又能占几席?无他,一切有赖于我们新的努力。(郝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