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书记,冬至到我家吃羊肉来!”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察汗乌苏镇西园村,村民冶八斤老远看见驻村第一书记崔天增就大声吆喝起来。
冶八斤家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其父年迈体弱,其母听力一级残疾,生活的里里外外全靠他。2015年,妻子因为嫌家里太穷与他离婚。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冶八斤对生活一下子失去了信心,曾一度精神失常,自暴自弃,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每况愈下。
“那段时间,冶八斤走在村里总是低着头,自卑与病情让他不敢和村里人打交道。”崔天增说。
但冶八斤是幸运的。在强力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战役中,驻村工作队和西园村“两委”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才能真正让贫困户“拔穷根”“摘穷帽”。
扶贫先扶志。为了帮助冶八斤树立“人穷志不穷”的信心,消除“等、靠、要”的思想,村干部和第一书记三天两头往他家跑,给他耐心解释各项扶贫政策。
就这样,凭借着驻村干部的软磨硬泡,冶八斤懂得了“靠人吃饭空粮缸,下地流汗满谷仓”的道理,思想上发生了转变。
从2016年开始,冶八斤连着4年在种植业上“做文章”。他从本村农户那里流转耕地4公顷,再加上自家原本的2公顷土地,种植了6公顷青稞和油菜,通过勤劳经营,每年种植纯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成为村里闻名的种植大户。
“种了一辈子地,咱用的都是老方法,还多亏了崔书记和村里的干部,帮我联系优质种子、化肥,一年下来收成比以前好得多了呢。”看着冶八斤仿佛换了个人,乡亲们主动上门为其提亲。2018年,冶八斤再次感受到家庭的幸福,这也让冶八斤再一次燃起了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
“当时媳妇带了31只羊作为嫁妆,我就想着怎么靠羊‘发财’。”在村“两委”和第一书记的牵线搭桥下,冶八斤利用互助资金借款和“530”小额贷款,把自家的羊群发展到了130余只,2019年10月出栏50只,纯收入达到了5万余元。
经过几年的努力,冶八斤开辟了一条致富路。2016年,实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7万余元,收入远超脱贫标准,实现了脱贫目标。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的新高。
2019年5月,冶八斤家庭荣获“都兰县脱贫光荣户”称号,成为本村及其他脱贫户争相学习的榜样。
回想自己这几年的经历,冶八斤感触颇多:“自从成为贫困户那天起,我一直感到脸上无光,睡觉都不踏实。党的政策对我们老百姓好啊,如果我们再不努力脱贫致富,我们哪能对得起党、对得起党的好政策呀!如今,我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摘帽,睡觉更加安稳,脸面更加荣光,日子就该这样过!”(马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