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江源评论】在新起点上奋力开拓教育改革发展新格局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0-12-07 09:28    编辑: 成忱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这次全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擘画发展蓝图、规划实践路径、作出战略部署,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深入分析了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清晰展望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图景,明确提出了九方面的远景目标。一幅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内,着眼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图景,全方位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此,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这一奋斗过程中,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应以更坚定的决心和更务实的行动,筑教育之基,弘庠序之教,扬时代之气,高点定位、系统谋划、解放思想、狠抓落实,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等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中作出新贡献。

  一、筑教育之基:准确识变,强化阵地意识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大疫带来大考。这次大考,考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威力,考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也让我们对如何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此,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一重大判断,深刻理解党的领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性、根本性和核心性,充分认识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最根本的就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得到有力贯彻,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做好教育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好、落实好。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因此,筑教育之基就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发挥党的强大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把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到实处。准确识变,强化阵地意识,就要始终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弘庠序之教:科学应变,迎接发展挑战

  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共同决定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在当今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的形势下,国家的强大与否,始终与全体国民的文化教育素养关系重大。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弘庠序之教,必须回答好新形势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明确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科学应变,迎接发展挑战,要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主动应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以及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对教育发展模式带来的新挑战,疫情期间“云课堂”的出现,倒逼我国甚至全球教育转型发展,这必将加速推进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在科学应变之时,要求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集中智慧和力量,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正确思路和发展蓝图,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动力和务实行动;立足于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大力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层次和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处在我国人才培养的“金字塔”顶端,更要提倡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分配层次化和合理化,为中国创新型和探索性学校建设作出新的努力和尝试。

  三、扬时代之气:主动求变,有力担当未来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要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我们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教育基础、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教育服务功能也发生了新变化,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主动求变,有力担当未来,就要善于从眼前的问题和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李大钊同志说过,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青年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敢于担当、勇于奋斗,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休戚相关,民族振兴与个体发展紧密相连,要深刻认识自身所面临的时代际遇和历史责任,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和民族重托,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芮昕 任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