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筑牢百姓幸福生活“根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蹲点调研之十七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0-12-07 08:58    编辑: 成忱         

最美的建筑是学校。(青海日报记者摄)

  民之所盼,政之所为。我省紧盯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任务,通过紧盯目标、搭建平台、兜底安置、品牌引领、劳务协作、保障资金等“六位一体”就业服务,全力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通过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民之所呼,政之所应。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把产业扶贫定位在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60%用于产业扶贫,牦牛青稞产业打造出绿色增收新亮点,光伏扶贫为7.7万户28.3万贫困人口带来脱贫“光热”,生态扶贫在促进生态生产共赢中延伸出可持续发展之路。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积极探索符合青海实际、体现时代特征、顺应群众需求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探索形成了“三种类型、四个层级”的青海基层治理模式,初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道路没有尽头,只有关注百姓的切身利益,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才能带领百姓步入幸福小康路。

  促增收:拓宽民生就业

  就业需要良好的产业支撑,就业需要激发强劲的内生动力。

  海东市创建拉面创业扶贫模式,将有意愿创业的贫困人口输送到全国270多个城市开办的海东拉面店的同时,创新实施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以实现“一人拉面,全家脱贫”的目标。

  在今日的黄南藏族自治州,学习非遗技艺已成为诸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第一选择,在“文化产业+扶贫”的新模式下,“一人学艺,全家致富”已成为实实在在的致富门路。

  海北藏族自治州落实32.7万公顷生态公益林管护和30.3万公顷天然林管护任务,聘用建档立卡生态管护员3133名,年户均增收1.56万元。结合环湖卫生整治开发村级保洁岗位415个,年人均增收0.96万元。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高度重视贫困群众就业工作,通过扶贫车间、公益岗位、劳务输出、短期务工、技能培训等方式,从“输血”转向“造血”,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我省紧盯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任务,通过紧盯目标、搭建平台、兜底安置、品牌引领、劳务协作、保障资金等“六位一体”就业服务,全力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通过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制定《青海省转移就业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全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累计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就业扶贫行动日”等专场招聘会1015场,其中,300余场招聘会直接开进了乡镇村社,为贫困劳动力提供上门就业援助服务。

  培育壮大“海西采摘枸杞”“热贡艺术”“青海绣娘”等劳务特色品牌,充分发挥劳务品牌辐射带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优势。全省累计认定优秀省级劳务品牌24个,年均带动农牧民转移就业38.6万人次。

  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全力帮扶贫困劳动力跨省外出转移就业。连续三年与江苏省签订《劳务协作协议》,组织近百家江苏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708名贫困劳动力赴江苏省就业。

  逐年加大对贫困地区就业补助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安置。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2.63万人,扶持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496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2000人。

  展特色:筑牢产业支撑基础

  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青海地域广袤,各地区特点鲜明,各具特色,如何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发展符合当地特色的产业经济,筑牢脱贫攻坚基石,铺就全面小康路,引领乡村振兴,是我省必须作答的必答题,也是我省必须答好的自选题。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光伏产业园内,整整齐齐排列着的光伏板舒展身姿、敞开“怀抱”,承接灿烂阳光的同时,也为该州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总投资3.43亿元的50.5MW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年平均发电量8000万千瓦时,年平均收益达6000多万元,扶持带动全州五县17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共7269家贫困户。

  光伏扶贫项目,既符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要,又符合发展清洁能源的需要。目前,我省建成光伏扶贫项目装机规模73万千瓦,年发电预期产生扶贫收益5.7亿元,辐射28.3万贫困群众,占全省贫困人口的52.5%。“阳光收益”照进村里家家户户,村均每年约30万元。光伏扶贫这缕阳光正在助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增收脱贫,让群众脱贫梦想照进现实。

  行走在海西大地,随处可见火红的枸杞挂满了枝头,田野里人们正忙碌着采摘枸杞鲜果。如今,该州枸杞种植面积已达到3.44万公顷,全产业链总值已过百亿元,全州共有160多家枸杞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及8000多家种植户。枸杞产业的蓬勃发展,映现出该州以促进农牧业发展助力决战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

  青海三文鱼、有机牛羊肉、柴达木枸杞、海西藜麦、富硒富锗……近些年,我省众多绿色优质农畜产品争奇斗艳,主打特色农牧业发展,走绿色、高端、品牌、质量的兴农富民之路,加快构建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重点打造牛羊肉、青稞、枸杞、藜麦等特色优势品牌,努力培育农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几年,玉树藏族自治州抢抓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可可西里申遗机遇,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与精准脱贫相结合,全面落实了园区生态管护“一户一岗”政策,全州共设立生态管护岗位14666名,全年享受公益岗位补助3.17亿元,户均增收2.16万元,全年发放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资金7.28亿元。园区内广大牧民群众既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主力军,也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政策的最大受益者。贫困群众走上就业岗位,实现“生态+扶贫”的脱贫模式,让贫困群众吃上“生态饭”。

  我省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生态扶贫的主要战场。近年来,我省坚持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并重,发展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兴办特色产业,不断探索开拓生态扶贫的新路子。

  强治理:织牢民生安全网

  基层治理做得好,才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全感、获得感,社会的发展才能具有持久的动力。

  西宁市积极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建设实体化和规范化运行,着力打造“综治中心+网格化+综治业务信息化+雪亮工程”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以村、社区为切入点,以“五联五共”措施为抓手,推动党建联盟、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有机联结,共同助力基层党的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城镇发展。

  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深化“党建引领+”体系建设,将基层党建工作与网格化管理结合起来,打造以社区党支部引领基层党建工作,支部党员与居民共同参与的服务管理新格局,从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管理模式,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

  我省突出顶层设计,建立了城区、农村、牧区三种类型,市州、县市区、乡镇、村社区社会治理四个层级的青海特色治理模式,形成了层级分明、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攀升,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

  全省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协调联动、共同发力,通过地方投入、项目带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资源共建,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网、重点行业和重点人员治安防控网、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治安防控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防控网、信息网络防控网的“五张网”建设,社会治安防控呈现从静态向动态、从平面向立体、从增点扩面向提质升级转变的良好态势,我省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的整体效能、工作水平都得到了有力提升。

  我省主动应对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新需求,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所需所盼,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传承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推进基层综治中心规范化、实体化建设,全面提升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水平,深化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不断提高全省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郑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