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青海“十三五”发展成就巡礼】湟水河畔 “双城记”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0-12-07 08:58    编辑: 成忱         

  在今年秋日时分,青海五彩斑斓的美丽秋景刷遍微信朋友圈,游人们纷纷赞叹“走进青海的秋天,你会迷恋上它的美”“青海各地的秋天就像打翻了画家的调色盘,绘就了浓墨重彩的美丽画卷”……从西宁前往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国家森林公园赏秋,扎碾公路是绝佳之选。扎碾公路所经区域自然环境优美,沿线植被繁茂,草木葱茏,一年四季风情各异,它的建成为连接G338线增加了一条便捷通道,构建了新的青海东部地区北出省外通道。

  扎碾公路的建成通行是推动西宁-海东都市圈协调一体发展,青海省优化区域分工布局的体现。“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合理优化布局,完善差别化发展政策,不断拓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充满生机、协同共进的发展空间,唱响了区域协调发展高歌,让西宁海东两座城市在发展前行的道路上实现同频共振。

  打造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

  一条湟水河,流经悠悠岁月,串起了沿线的乡村城镇,也串起了西宁-海东都市圈协调一体发展的脉络。

  西宁、海东在青海省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人口、产业、公共服务设施占全省的比重超过了70%。2018年《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规划中提到构建西宁-海东都市圈,即以西宁、海东为主体,辐射周边城镇,加快壮大西宁综合实力,完善海东城市功能,强化县域经济发展,共同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产业,积极提高城际互联水平,稳步增加城市数量,加快形成产业错位分工、融合互动、相互支撑的都市圈。

  西宁-海东都市圈协调一体发展是我省加快融入全国大区域发展进程的重要发展规划,也是我省区域发展由行政区经济加快向城市群经济转变的重大战略谋划。将坚持以网状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围绕规模和人口聚集度谋划城市定位和布局,构建“一轴一带、一线一圈”城市群空间格局。

  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具体包括打造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打造城乡统筹“新海东”,实现西宁海东协调一体发展、促进城市群节点城市协同发展和积极培育一批新兴城市五大建设任务。

  打造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将推动产业增绿,构建新材料、特色轻工、高端装备制造等绿色产业生态圈。加快“大西宁”行政区划调整,拓展发展空间,着力构建“点、极、带”的经济格局,推进构建“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的生态山水城市,开创生态空间青山绿水、生活空间宜居宜业新局面。同时在具体建设中,西宁市既推进新区建设,也加强老城区改造,实现老城与新城协调联动发展。

  走进建设中的多巴新城,新华联国际旅游城的各项游乐设施和七色房子,透露着现代化气息。五年前,西宁市湟中区黑嘴村村民为了新城建设,告别了农耕生活,“一年年的就不一样了,看着现在这片楼,哪里还有以前的影子,发展得越来越好喽!”村民王贵民说。

  五年来,多巴新城根据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西宁市提出的“十三五”期间推进都市区空间重构,以“城市绿芯森林公园”为一芯,西宁主城和多巴新城为“双城”,与东川、西川、南川、北川、甘河、鲁沙尔、长宁片区共同构建“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的生态山水城市布局。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9年,多巴新城共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4.94亿元。

  除了新区建设,西宁市在老城区改造方面也逐步推进。来自西宁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的资料显示,为切实解决老旧小区建筑节能达不到要求、基础配套设施破损老化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问题,不断提高老旧小区住宅品质,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自2018年起,按照省政府工作安排,西宁市对涉及这些问题的老旧住宅小区实施改造,2018年至2019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23153户,2020年计划改造老旧小区21337户,目前改造工作已相继开工实施。

  打造魅力“新海东”

  兰西城市群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西宁-海东都市圈是兰西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承东启西的重要区位作用,它的建设有利于青海经济发展,是实现协调、开放、快速发展的重要契机。

  2019年12月31日,连接甘青两省,红古、民和两区县的第一桥“川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将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垣新区和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连成一个整体,有效推进了两县区间的便捷往来和交流。

  今年5月,甘肃省人民政府与青海省人民政府在兰州市签订《深化甘青合作共同推动兰州—西宁城市群高质量协同发展框架协议》,两省将共同建设兰西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加快兰西城市群市场一体化进程。其中,海东市扮演着“中部崛起”的重要角色。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19年海东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乐都区三县区GDP突破百亿元大关;几年来,全市创建著名商标25件、知名商标47件、驰名商标4件,申报全国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镇23个;“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进展顺利,搬迁入住14153户;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7.2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32%提高到现在的36%;634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全部“破零”,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全市1578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客车;国际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实现全覆盖,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这些内容显示出“十三五”期间海东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海东市要实现快速发展,则要跟省会西宁实现一体化发展,这不仅体现在重大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水利设施等方面,还包括产业的合理布局。

  具体来说,在打造城乡统筹“新海东”建设中,加快建设海东河湟新区,推动形成与西宁错位互补、分工协作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把河湟新区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全省副中心城市、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和具有河湟文化特色的高原生态旅游宜居城市。

  如今的河湟新区,绿地集团、大发地产、绿城中国等知名房企先后进驻,大房企林立,一个高端低密居住区呈现出雏形;医院、学校等也已经选址,填补区域空白,助力区域发展。这些都反映出了海东市的逐步崛起。

  “推动海东‘中部崛起’,要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功能,建设‘山水田园’美丽城市,强化县域经济新支撑,以‘百年思维’统筹谋划河湟新区建设。”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肖向东表示。

  回首“十三五”,西宁、海东在携手前行中谱写出了和谐动听的发展之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海将把西宁和海东全力打造成为支撑和引领青海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加快形成联系紧密、分工有序的都市圈,积极培育新兴城市,实现西宁、海东发展一盘棋。(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