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听农牧民讲那三江源的生态故事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0-11-17 09:29    编辑: 许娜         

  雄伟的巴颜喀拉山高耸云天,黄河长江澜沧江在这里发源……涓涓溪流汇成了滔天巨浪,穿越万水千山,不息奔腾向大海,中华水塔,生命摇篮,哺育亿万儿女,滋养锦绣山川……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水是生命之源。近日,以“同饮一江水,致敬抗‘疫’人”为主题的“饮水思源·探秘三江源”活动启动。此次活动分为“长江溯源”“黄河寻源”“澜沧江探源”三条线路。通过组织抗疫英雄、企业家、专家学者、公益人士前往三江源地区实地体验,感受三江源地区的大美风光和自然人文,以参与者的视角和所感所思现身说法,探索全社会参与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新途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自西向东,一路纳涓流,穿峡谷,奔腾向前,在冲出龙羊峡之后的一片开阔谷地上,造就了高原小江南——贵德。伴着绵绵细雨,我们来到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尕让乡黄河南岸的松巴村。林木苍翠,田园、村庄掩映其中,碧带一般的黄河在这里缓缓流淌,温顺而多情。村民多杰尖参在自家的院子里忙着招待前来参观黄河美景的游客。

  “‘五一’才正式营业,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2万元,比我打工挣得多,现在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来这里看黄河水、看古树。”多杰尖参边擦桌子边说。

  在母亲河的润泽下,松巴村群山环绕,碧水盈盈,古木参天。当地群众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搭上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快车”,在自家院子里开起了农家乐,收入持续提高,吃上生态饭的群众,环保意识也更强了。

  乡村旅游为松巴村2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人均增收5000余元,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06万元,是2014年的3.5倍,村民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靠吃“旅游饭”致富的“农家乐主人”已有20余家,走出了一条发展“一村一品”、建设生态新村的强村富民之路。

  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护士长胡丽玲激动地说,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印象中的黄河水是浑浊的,但是这次在贵德,我看到的黄河水很清澈、很清凉,而且上边有雾,给人感觉就像到了人间仙境一般,太震撼了,这是青海人民集体保护的成果。

  探源澜沧江小组来到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昂赛乡位于澜沧江源头,具有独特的峡谷风貌、原始森林和丹霞景观,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的主要分布区,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第一个开展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活动的试点。

  昂赛乡年都村生态管护员白玛文扎是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活动的首批受益者,通过带领访客到峡谷观测野生动物活动,一年下来有着不错的收入。

  “2015年我成为生态管护员,主动减少了家畜放养,日常和其他牧民一起巡护山水林草湖。去年成为自然体验接待家庭,加上生态管护员的2.16万元的收入,一年的收入有15万元,我们家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白玛文扎说。

  和白玛文扎一样的接待家庭,在昂赛乡有21户,他们通过培训,掌握红外相机和望远镜操作和使用技术,为体验者提供食宿,并担任司机和向导,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建设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去年的总营业额是63万元,63万元里面45%归接待家庭所有,45%归村集体经济,用于社区发展,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10%作为雪豹发展的保护基金。”昂赛乡党委副书记才旺多杰说。

  对于世代逐水草而居的三江源地区牧民而言,放牧是大多数人惟一的生存技能。如何引导禁牧减畜后的牧民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并使其从中受益、实现脱贫致富?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杂多县通过实施自然体验和环境教育项目,不断探索发展之路。

  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朵儿将她的歌声倾洒在澜沧江畔,作为土生土长的青海人,多年来,她以民族音乐为载体,助力打造三江源世界名片。张朵儿说:“用音乐倡导生态人文保护,我这样做公益事业跟家乡情怀有关系。我将通过我的专业平台和周围资源,回馈我的家乡,继续做三江源的保护工作。”

  玉树州曲麻莱县麻多乡扎加村,2019年起试点实施垃圾分类点项目,将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实现了环保与扶贫的“双赢”。

  在扎加村精准扶贫户环保工作站,村民更秋才旦正将捡到的垃圾,送到垃圾分类站点。“在路边捡到纸盒、饮料瓶,都可以送到这里换钱,村里、县城也比以前干净很多。”更秋才旦放下刚刚捡来的饮料瓶说。

  扎加村垃圾分类点项目运行以来,村民将可收回的垃圾送到垃圾分类点称重,登记留底后,垃圾回收收入的30%以现金方式返还给村民,70%用以购置物品投放到绿色超市,村民可在此兑换食品、生活用品等。村里还为15名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和2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村里的垃圾兑换“绿色超市”,是玉树州首个积分超市,从食品到日用品应有尽有,每年预计收入10万元,所有收入上缴村集体账户后为该村贫困户分红,增加贫困户收入。这类垃圾处理站的建成,能有效解决曲麻莱村镇生活垃圾回收转运以及综合处置的难题,满足村镇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有效改善当地环境质量,环保效益显著。目前,扎加村垃圾分类点经验正在曲麻莱县陆续推广。

  一路倾听,一路交流,一路收获。从贵德县恬静清澈的黄河景致,到三江之源美不言喻的壮丽景色,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动画面,听牧民群众保护家园的生态故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青海生态环保取得的可喜成果。(牛银宗尕 陶然 黄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