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省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据调查,前三季度,全省种植业生产稳定,粮食总播种面积较上年增加,谷物、豆类播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中油料、青饲料播种面积增加。由于总播种面积增加,整体气象条件利大于弊,粮食丰收已成定局。
据介绍,2020年全省粮食总播种面积435.05万亩,较上年增长3.5%。从粮食作物结构看,呈“两增一减”趋势,即谷物、豆类播种面积增加,薯类播种面积减少。其中:谷物播种面积320.47万亩,增长6.6%;豆类播种面积22.37万亩,增长6.5%;薯类播种面积110.22万亩,下降4.7%。
同时,畜牧业生产总体向好,由于省内未出现较大的灾害性天气,全省牛羊生产稳中向好;生猪稳产保供政策的落地生效,促使生猪生产恢复向好。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全国大环境的影响下,猪牛羊肉等畜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养殖效益良好。前三季度,全省生猪存栏54.97万头,出栏30.55万头;牛存栏669.75万头,出栏106.7万头;羊存栏为1506.75万只,出栏414.8万只;家禽存栏165.13万只,出栏163.19万只;全省猪牛羊禽肉总产量20.09万吨。
近年来,青海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按照省委“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以“种养结合、农牧互补、循环发展”为发展思路,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中央资金倾斜支持,借力“粮改饲”“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等饲草种植项目,在稳粮优经扩饲的情况下,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加饲草种植面积,增加饲草总量。2015-2020年,全省累计争取中央粮改饲项目补助资金达3.11亿元,试点县由原来的湟源、互助、门源3县扩大至全省两市六州35个示范主体。青贮饲草种植面积达116.45万亩,收储青贮饲草料349.35万吨,有力地推进草牧业发展,维持了高原特有的生态平衡。
据了解,青海具有绝佳的农牧结合、草畜结合的天然条件和种养循环的良好传统,特别是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作为青海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在绿色有机示范省建设中的分量重、引导作用大,种好草养好牛这些年已成为青海省特色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共识,只有草料丰足、科学饲喂才能牛羊肥壮、生态平衡。青海省将按照生态循环的发展理念设计、引导农牧业继续健康发展,围绕“绿色发展生态农牧”的总体设计,推进畜牧养殖特别是牦牛、藏羊两大产业继续深入。下一步将持续推进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之路,力争在“十四五”期间走出一条产出高效、绿色优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青海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道路,让青海的山更绿、水更清、人更富。(张永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