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谦县是玉树藏族自治州历史重镇,茶马古道、唐蕃古道、古盐道的重要节点。由于高寒缺氧、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因素,囊谦县成为深度贫困的代名词。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腹地的囊谦县,该如何脱贫致富,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呢?近日,记者来到了囊谦县实地调研和采访。
10月20日,囊谦县境内飘起了今年入秋以来的第一场雪,放眼望去,银装素裹,从空中落下的点点雪花掉在地上,与大地浑然一体。
虽然有点冷,但在囊谦县白扎乡叶巴村仁巴家里却非常热闹,一家人商量着在亲戚的帮助下,装修易地搬迁后给他分的房子。
仁巴是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自从搬迁到新家后,他报名参加囊谦县慈行农牧民职业培训学校汽车修理班,在县城里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厂。“装修房子的钱,就是我修理汽车攒的。加上村里集体经济分红,我每年能增收3万元。”仁巴说。
白玛玉珍是囊谦县扶贫产业园区囊谦嘎玛博秀刻画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也是囊谦县雕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代表人。“我们雕塑师收的20名学徒中8名是建档立卡户,他们可以学习泥塑,还可以拿到工资。”白玛玉珍指着面前的一尊塑像说。
“政府在产业园为我们提供了远低于市场价的租金,还有配套齐全的宿舍、办公室等。搬进产业园,我们收集运输过来的牦牛绒、山羊绒等原料的储藏条件好了,产品外销也更加便利。”来自原牧人传统手工艺发展有限公司的尕生说。
除了建立产业园外,囊谦县政府还通过多次招商引资,请北京、上海、云南等地的客商来囊谦县实地考察。玉树岗帝斯地方土特产有限公司负责人代青巴措告诉记者:“通过展览和推销的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们这里的藏香品种多质量好,纷纷打电话预订。”
“目前,扶贫产业园的企业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中小型企业为主,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品创新能力不足,设计包装营销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囊谦县副县长永江对记者分析说,正是这三大因素导致产业园面临产业选择难、对外销售难、后续发展难的问题,“在目前群众的增收结构中,大部分依然来源于国家政策支持。让产业做大做强,还要依靠创新的思路、高水平的人才、先进的管理经验来推动,为农业注入现代科技力量,为产业发展构建科学体系支撑。”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全县进入了经济发展最快、民生改善最多、城镇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今年4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发出公告,包括玉树州囊谦县在内的17个县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正式脱贫摘帽。”永江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囊谦县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实现精准脱贫,一大批经营主体茁壮成长,有效解决了一部分贫困户家庭剩余劳动力就业,更多的贫困户分享了农牧业产业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以产业提升带动脱贫致富。随着政策扶持的不断深入,囊谦县这些“宝藏”级的技艺终于可以接轨市场,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纳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