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承载着梦想和希望!在绵延1600多公里的青海省境干流线上,黄河丰富的水资源、文化旅游资源,为我省沿线群众带来致富增收福音——一座座菜篮子基地、冷水鱼养殖基地,还有蓬勃兴起的黄河旅游业,使黄河成为造福青海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库区兴起新产业
金秋时节,太阳的照射下,黄河库区平静的湖面上波光粼粼。化隆回族自治县牙什尕镇村民马木沙将豌豆大的鱼食撒入水面的网箱里,水花四溅,成群的虹鳟鱼顿时跃出水面,争抢食物。
说起家乡产的冷水鱼,马木沙满是自豪和兴奋。早些年,马木沙在牙什尕一带的库区水域开始网箱养殖冷水鱼。仅两年时间,马木沙网箱养殖的冷水鱼养殖基地迎来丰收。
当年,马木沙将活蹦乱跳的虹鳟鱼拉到西宁时,顿时引起西宁市民的围观。他向市民介绍这是青海本地产的虹鳟鱼。但当时西宁市场虹鳟鱼少,而且价格偏高,市场并不认可。马木沙没有灰心,他苦口婆心推荐自己养的虹鳟鱼。功夫不负有心人,化隆产的虹鳟鱼最后以其品质打动西宁消费者。
面对家乡丰富的水资源,马木沙想让更多的人来感受它的美。他主动和省上的旅行社联系,为前往基地旅游的游客提供水上观光、美味鱼宴,生意越做越大。
虹鳟鱼生鱼片,青海市民餐桌上鲜见的一道菜,在马木沙冷水鱼养殖基地却是一道常见菜。马木沙说,和鱼打交道的时间长了,对鱼的吃法、做法有了新的了解。如今,仅库区养殖的鱼类产品,他的妻子可以做出七八道菜,鱼宴备受游客青睐。每到盛夏季节,在基地每天至少接待七八桌游客,收入不菲。
冷水产的鱼口感好,马木沙的基地越来越热闹了。马木沙打算明年在基地周边建农家乐,将基地打造成冷水鱼养殖、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带动黄河沿线一带冷水鱼养殖立足本地,打造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我省成为全国最大的冷水鱼网箱养殖基地,离不开黄河丰富的水资源优势。随着黄河上游大中型水电站的相继建成,产生大面积的库区,库区的水温为2摄氏度至22摄氏度,这是冷水鱼养殖的最佳温度,适宜的温度,优越的自然环境,优质、安全的水质,使我省生产的冷水鱼备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目前,我省的冷水鱼产量已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
设施农业基地拔地而起
清澈的黄河水不仅造就了肥沃的土地,也孕育出现代化菜篮子示范基地。依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水利条件,一处集设施温棚、特色果品、露地蔬菜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在黄河沿岸拔地而起,成为我省“菜篮子”主要工程之一。
深秋,黄河边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黄河彩篮现代生态产业园里绿意盎然,番茄、辣椒等蔬菜进入采摘期。通过川大高速公路,这里的蔬菜当天能送到西宁和海东。
看见菜农王秀英时,她正忙着采摘青椒。看着个大、鲜嫩的青椒挂满枝头,王秀英心里别是一番滋味。王秀英是当地的农户,她把家里的承包地流转给别人,自己专心在基地打工。
“流转土地每年一亩地能收入1000元,打工每月能挣到近2000元,总共下来一年的收入也能达到3万元。”王秀英说,以前他们村上种温棚蔬菜的人极少,主要是当地农户对温棚蔬菜种植技术不熟导致的。现在她虚心学技术,等将来条件成熟,在自家地上发展温棚蔬菜。
有了温棚,即便到了寒冷的冬天,青海人也能吃上本地产的水果和蔬菜。到了冬天,闻讯而来的批发商,将这里的蔬菜运到西宁、兰州等地的蔬菜水果市场。
与王秀英有着同样想法的村民不少。村民李香兰趁着有空也到基地打工,朝九晚五,每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不仅挣了钱,学会了打芽、剪枝等技术,还能就近照顾家里。
站在屋顶,放眼望去,在阳光下,一排排温棚一字排开,格外整齐。目前,民和黄河彩篮基地效益逐渐显现,一百多栋日光节能温室,种植的蔬菜多达十几种。按照产业规划,民和县力争将坐落于黄河岸边的黄河彩篮基地,打造成为沿黄河流域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的现代生态产业园,保障西宁、海东等地城乡居民菜篮子。
经过几年的努力,高原“菜篮子”逐步从湟水谷地向黄河谷地的民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尖扎、同仁、贵德6个县次第铺开,这个农业大项目称之为“黄河彩篮”。目前,一栋栋高标准的日光节能温室已在民和、循化、化隆等沿黄流域投入使用,有效补给我省反季节蔬菜的需求。
清清黄河鼓了村民腰包
一头连着贵德芊恣湖国家湿地公园,另一头连着贵德国家地质公园,黄河边上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尕让乡二连村,占尽地理上的便利优势,率先发展乡村旅游业,风生水起。
仲秋时节,二连村黄河边的一大片花海里,金菊盛放。在一旁的几名游客拿着相机正在拍照取景。“今年的花海花期长,到现在为止还能观赏到花,这在省内的其他地方是少有的。”二连村党支部书记刘文玉说,村里来的游客多了,农家乐到现在还未歇业。
入秋了,天气逐渐变冷,绿叶变黄,二连村的乡村游却没有因秋天的到来而变冷淡。再过几天,数百只大天鹅要陆续飞到二连村附近的黄河湿地越冬。
大天鹅的光临,为二连村的秋冬旅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刘文玉说,每年到二连村观赏、拍摄大天鹅的游客络绎不绝。但到了村上,游客吃不上饭,便跑到贵德县城。前不久,村里从外地引进一家柴火鸡店,希望把这些游客留在村里,增加村民的收入。
从2011年至今,二连村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业,一步一个脚印,村民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刘文玉说,2011年起,村上成立合作社,经过3年的时间,将村民所有的土地全部流转,种了花卉、蔬菜等。这些从土地里解放出来的村民,既得到了一份土地流转费,还能放心地到村里村外务工,收入一下子提高了许多。
在流转的土地上,刘文玉带领村民种过花卉、蔬菜和果树,通过探索式发展,二连村奠定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基础。“今年村上举办了全乡农产品暨乡村旅游推介会、厨艺大赛、文艺演出、采摘节、体育活动等,使得村上的酸奶、酿皮等美食卖了个好价钱,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刘文玉高兴地说。
近水楼台先得月。二连村发展旅游业如火如荼,也为村上带来了诸多好处。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二连村参与“百企联百村”活动,打造了高原美丽乡村,实施了村庄整治项目,村民住进了二层小楼,道路拓宽,太阳能路灯覆盖全村。尤其是村上的湿地得到了保护,每年冬天还能看到大天鹅的身影。
依托“天下黄河贵德清”的品牌影响力,近年来贵德县重点景区龙头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凸显,旅游业逐步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乡村体验、户外健身等多元化方向转变,旅游业对GDP贡献率逐年提高,对就业的贡献也在稳步攀升。
贵德县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黄河流经贵德76.8公里,造就雪山、高山牧场、丹霞地貌、河谷农业、碧水中流、绿色生态林等自然景观,此外还有数百个古文化、古城堡遗存,历史文化资源深厚,这些都是贵德打造全域旅游的资源优势,如今贵德正在加紧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全力打造“生态绿色”为名片的“天下黄河贵德清”新形象。(赵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