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从“驻村日记”看来玉村幸福路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0-08-03 09:40    编辑: 马燕燕         

  2017年5月,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尖扎滩乡来玉村,迎来了青海黄化供电公司选派的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李玉栋。初次见面,村民们就感觉到了李书记的不一般,和他交谈过的人都明显感受到了这位书记清晰的扶贫思路,看到了他为村民规划的未来蓝图。

  吃水难问题必须解决

  2017年6月21日,李玉栋的驻村日记里清楚地记着:“村里环境贫瘠,地质灾害频发,唯一的养殖业也遇到了发展瓶颈。每天看着村民跑到半山腰去拉水,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暗下决心定要带领全村脱贫致富,让村民吃上干净的自来水。”

  驻村后李玉栋要办的第一件实事就是解决村民吃水难题。

  来玉村长期严重缺水,唯一的取水途径是利用电机从半山腰不定期地抽水蓄水,不但成本高,而且因村里海拔较高,一到冬季就基本无法取水了。

  2017年年底,李玉栋与联村干部共同努力,从县水利部门争取到47万元专项资金,把原容量20立方米的取水点增容至100立方米,并更换通网水窖的近千米老旧水管,不仅有效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而且为今后扩充水源点蓄水量、发展后续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你来了之后就帮大家解决了吃水问题,你是真心带领大伙脱贫的。”村民多杰感慨地对李玉栋说道。

  搬出穷窝才能拔出穷根

  2018年5月3日,李玉栋驻村日记写道:“今天,我们村启动了‘统规自建’模式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现场村民们搅拌着水泥,工人们利索地砌着墙,一片热火朝天建家园的景象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仅依靠村里贫瘠土地,根本实现不了全村人的致富梦,只有走出大山,搬到更适合群众生产生活的地方才能有效破解“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

  搬迁困难重重,但不搬迁村里就没有出路。起初大多数村民不愿搬迁,甚至有村民因拿不出自筹款而主动提出放弃搬迁。为做通村民工作,打消其担忧顾虑,帮他们减轻负担,他带领工作队员每家每户做工作,耐心细致地解答疑虑。同时,积极争取到援建单位华能集团提供的近90万元帮扶资金,使非贫困户需要每户自筹的4.5万元建房款降至2.5万元。

  2017年12月,在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下,首批23户村民从海拔3000多米搬迁至黄河岸边海拔1900米的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首批搬迁的贫困户才项多杰,在政府帮助下开起了“藏家乐”,吸引了来黄河岸边体验藏家风情的游客。多杰感叹自己不仅脱贫了还做了“藏家乐”老板,稳定的收入让他对未来越来越有信心。

  在首批搬迁群众的示范带动下,2019年1月,52户村民整体搬迁至德吉村旁海拔1900米的达拉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新家。

  有了致富产业就有了奔头

  想致富,就要靠产业。经过多次考察发现,虽然村里资源贫瘠、不宜居住,但当地3100米的海拔加上土壤等自然环境非常适合藜麦的生长。“2018年,我带领部分村民尝试搞起了0.26公顷的‘试验田’,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当年‘亩产’达到350斤,纯收入每‘亩’达2000元。”李玉栋说。

  藜麦种植试验仅仅是李玉栋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脱贫举措中的一项。

  村里的产业扶贫资金投到全县规模化建设的光伏产业之中,每年有20多万元的分红;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纳入尖扎滩乡整体产业规划,由乡党委牵头统一整体推进。同时,依托来玉村搬迁点紧靠黄河、气候适宜的特点,发展樱桃种植栽培项目,并借鉴同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德吉村“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大力打造旅游观光产业,村级产业基本成型。

  2020年3月20日,李玉栋的驻村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去看望卓玛加老人,走进新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映入眼帘,一排排藏式民居错落有致,一幅幅和谐秀美的锦绣图画展现在黄河岸边。我不禁想起4年前第一次到海拔3100多米的来玉村时的情景。那时的村子离县城63公里,路坑坑洼洼、弯多路陡,驱车行驶路上尘土飞扬。村民的房屋大多是很有年头的老土房,全村贫困户就占到一半,严重缺水、公共设施欠缺,村民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正如李玉栋日记中写的一样,曾经的来玉村山高路远、严重缺水、群众致富渠道狭窄。现如今过了3个年头,来玉村换了地方,有了致富产业。到了傍晚一排排整齐的藏式庭院炊烟袅袅,村民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来玉村老百姓奔小康前景一片光明。(苗养恩 莫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