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火龙果、贡菜、落花生……亚热带果蔬在青海安家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20-07-30 09:10    编辑: 陈悦         

  时令水果、美味蔬菜,是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通过不断调整种植结构,我省部分地区引进了亚热带水果、蔬菜等种植品种和生产技术,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如今这些果蔬已在青海安家。

  火龙果让日子“火”起来

  “这些天,火龙果进入成熟期,来这里采摘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每天都要接待上百人。”7月20日,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镇阿乙亥村三社,马文明正在火龙果大棚里忙碌着。

  大棚里一排排带刺的火龙果树倚着柱子,菱形的绿色枝条从架子上延伸下来,红色的火龙果垂在枝条上宛如一盏盏小灯笼,十分诱人。

  火龙果原产于中美洲,属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国内广西、广东等很多地方的大棚都有种植,而红心火龙果不好养,种植的人较少。

  说起红心火龙果的种植过程,马文明说:“得益于政府的技术培训。”2016年,马文明去甘肃省张掖市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时大开眼界:这里竟然能种出火龙果!“张掖气候环境与共和县相近,家乡一定也能种出火龙果。”

  马文明先后三次前往张掖市学习火龙果种植技术。2017年,马文明将火龙果树移植到自家的温棚里,悉心照料。2018年,火龙果终于在马文明的大棚里开花结果。

  随后,马文明扩大了种植面积,他拿出存款和政策扶持的40万元支农资金,流转了两公顷土地,种了4棚火龙果。2019年,火龙果迎来丰收季,也让马文明尝到了新品种水果带来的甜头。

  “根本不用担心销路,今年4个大棚火龙果产生的收益估计能达到40多万元。”马文明喜笑颜开。

  除了火龙果以外,在马文明的试验棚里还种有柠檬、百香果、番石榴、香蕉、莲雾等亚热带水果。

  贡菜增加收入的新路子

  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关镇铁家庄村,大通森田现代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的500多座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各种蔬菜长势喜人。

  部分露天的菜园里,一种长得酷似莴笋的蔬菜十分惹眼,40多厘米高,粗壮的茎,大片的叶子在微风中摇曳。

  “这是贡菜,不仅在大通,甚至全省,都是一种稀罕物,等成熟了能长到80厘米左右。”大通森田现代科技农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鲍万星说。

  2019年,在大通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森田现代科技农业有限公司从安徽省亳州市引进适合我省环境气候的贡菜,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大通县试种了10000多平方米。

  “试种的贡菜长势和收成都不错,所以今年我们扩大了种植面积,一共种植了400亩,按照现在的长势来看,今年的收成也会很不错。”鲍万星说。

  按照2019年的产量来计算,预计今年每亩地能产出鲜贡菜1万斤到1.2万斤,每14公斤至15公斤鲜贡菜,能加工出1斤干品贡菜,以此推算,大通县种植的贡菜亩产干品能达到266公斤至400公斤。

  “按贡菜保护收购价30元/公斤计算,园区的贡菜亩产值能达到将近8000元/亩,由于市场价高于保护收购价,每亩贡菜的亩产值会高于8000元。”鲍万星说。

  通过初期的成功种植示范,将会带动大通县更多的农户加入到优质贡菜种植的行列,从而带动农民增收、企业创利、税收增加,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增长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花生落在土里的金豆子

  “三两片花生嫩黄的叶芽儿,顶开土,沐浴在阳光下,向上生长的时候,那种感觉特别舒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咸文荣这样描述花生初成长的喜悦。

  7月14日,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坎布拉镇直岗拉卡村的一处种植大棚里,一垄垄花生和生姜交替种植在一起,长势喜人,工作人员在地里细心地将杂草拔出,扔到垄边。

  “这里种的可是我们的宝贝,要时刻注意长势,有任何问题我们都要向技术员请教。”大棚里的工作人员说。

  花生和生姜是百姓生活中很平常的食物,但以前都是从外省调运,青海没有种植的先例。

  为了改变这个局面,在我省科技厅的项目资助下,经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开展相关技术研究,2018年至2020年分别在我省尖扎县、西宁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乐都区、海南州共和县等地区开展试验示范,累计面积200多亩。

  “之前我省没有种植生姜和花生的地区,现如今引进生姜和花生种植,增加了我省设施蔬菜的品种,丰富了市场供应的品种,还能提高菜农收入。”咸文荣说。

  据省内行业专家测产,我省种植的花生亩产在700公斤以上,生姜亩产在3000公斤以上。按照目前的销售价格来看,花生销售价10元/公斤,每亩收入7000元,生姜销售价10元/公斤,每亩收入30000元。

  “现在我们的种植面积不大,产出的花生和生姜都是就近销售,销量还是挺好的。”咸文荣说。

  虽然我省的花生和生姜种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形成一年多茬多收的种植新模式,增加了企业、农民收入,有利于我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花生和生姜的种植和经济效益还是很有前景的,接下来,我们还将在多地开展研究,在全省适宜种植的地方,扩大种植面积,让花生和生姜成为农民增收的新路子。”咸文荣说。(才让三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