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让精神文明的清泉浸润人心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0-07-23 09:21    编辑: 许娜         

  7月,万物欣欣向荣,沿着青海湖畔一路向西,在一片瀚海戈壁中难得一处绿洲,在都兰河的环绕下,整个乌兰县郁郁葱葱,丝毫看不出大漠戈壁的寂寥。

  这里是柴达木盆地的“东大门”,走进乌兰,仔细感受和阅读乌兰,慢慢就会感触到,乌兰的乡村文明沾染着泥土的芬芳,正绽放出多姿多彩的时代光华。

  凭借着稳步持恒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精神文明的潺潺清泉正一点点渗入人心,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西村:日子越过越舒心

  西村位于乌兰县柯柯镇镇政府所在地以西1.5公里处,是1992年从湟源县搬迁过来的移民村。

  乡村,是乡民栖身之所,也是栖心之地,乡村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映现出的是社会镜像。

  西村积极从小文化上做大文章,农家书屋、文化广场……越来越多的文化设施让乡亲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让这个高原村庄的文明之光,从田野上辐射开来。

  “以前没有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大家伙基本上都在家待着,或者凑在一起打扑克、喝酒。现在有了活动场所,每天吃完饭大家都愿意到广场上锻炼身体,或去书屋看看书,广播里还不时播放一些乡村文明建设的相关宣传,一边听广播一边锻炼身体,甭提多高兴了!”正在锻炼身体的村民梁国忠高兴地说。

  环境好了,生活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日子越过越舒心,但村“两委”意识到,清除村民的不良习气,还得建立健全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

  村党支部书记李永清说:“为了让村子早日戴上文明村的帽子,西村从集体经济的‘腰包’里掏出钱来,奖励村民评出的‘十大孝星’‘好媳妇’‘好婆婆’……还把披红戴花的得奖人照片,贴到设在村中心广场的荣誉榜上,让大伙儿都看看人家是咋做的,自己用心里的那把尺子量一量,自己比人家做得差在哪?在大家心悦诚服中,受奖励的人越来越多……”

  在西村,今年50岁的李香玲就是孝亲模范。她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料着体弱多病的90岁婆婆,又尽心竭力帮看着3个孙子,她用真情无私的付出在村民中赢得了良好口碑,得到村民一致好评。在李香玲的影响下,她的儿子和儿媳也非常孝顺,对奶奶百依百顺,平时一有时间,小两口就会扶着奶奶在院子里晒太阳,给老人做按摩。

  文明的浸润让西村的庄户人美在心灵,同时,沿着文明引领的方向前行,乡村也告别了曾经的柴草遍地,“灰头土脸”的模样,与现代文明同步前行。

  西庄村:移风易俗树新风

  进入乌兰县希里沟镇西庄村,在忙碌完地里的庄稼后,村庄透出一派宁静祥和。闲不住的年轻人三三两两结伴外出打工,在庄稼地以外多挣些收入。还有一些人家选择在这个时节,张罗着给子女操办婚事,给平静的乡村添了些喜气和热闹。

  “要在以前,这个季节是最让人‘头疼’的时候,娶媳妇嫁姑娘本来是件喜事,可各家各户攀比着拿彩儿,上礼钱,大操大办酒席,忙了一年挣的钱,就像流水一样往外淌。给大家的日子带来负担不说,重头是毁了村里的风气。”村党支部书记马晓平说起以前讲排场、搞铺张的事儿,都归到了村民们要那种“虚假的面子”上。

  眼看着村里花钱“比阔”“买虚假面子”的风气一天天上涨,甚至给一些经济本来就不宽裕的村民带来很大的负担。村“两委”班子成员在一番合计后,决定把这件看着不大不小的事情当成树立精神文明进步的大事儿来办。

  干部们先把村民们召集在一起,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大道理与村民们身边的事、家里的事,融汇在一起给大家入情入理地摆清说透,让大家感受到“虚假的面子”给村民和各家的日子带来的危害。先从村干部和党员做起,带头说服自己的家人和亲属抵制高额彩礼,节俭办理各类婚丧嫁娶。

  紧接着又推出“实招”,制定出《西庄村红白理事会章程》《西庄村红白理事会流程图》将移风易俗要求写进村规民约,规定喜事彩礼最高不超过6万元,一般村民随礼最高不超过200元,亲属随礼最多不超过500元,酒席每桌标准限500元。村民们的负担减轻了,邻里之间的人情味儿浓了,透出的是暖心的乡土气息。

  村里的红白喜事理事会不仅是搭起了架子,而是在引导村名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村风中实实在在产生着“疗效”。

  马晓平说,大家能明显感到,一项移风易俗的举措让村里风清了、气正了,乡亲们不再为“花钱买面子”而“头疼”,真正放下人情“面子”,拿起精神“里子”。

  中村:强村富民奔小康

  今年是乌兰县柯柯镇中村村民曹生荣开办农家乐的第3个年头,依托村里的能人经济协会,曹生荣借款5万元,开了农家乐。经营管理得不错,生意非常火爆,去年旺季每个月都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以前的5万元借款也早就还清了。

  “与银行借款相比,向能人经济协会借款手续简便、门槛低,帮助了像我一样有创业想法,但手头缺钱的乡亲们。”曹生荣说。

  这个1992年从互助土族自治县脑山地区搬迁来的调庄村曾经是个从内到外都让县上、镇里“头疼”的后进村。

  过去的中村的各家房前屋后除了柴禾就是垃圾,堆得没有下脚的空儿。这还不算,门对门地住着,针鼻儿大的事儿,都能嚷嚷得全村没得安宁。吵吵闹闹说到底都是因为一个“穷”字,穷的不仅仅是身上的口袋,更是充满陈规陋习的脑袋。

  “刚来的时候真的是‘一穷二白’,经过几年的发展,村子变得越来越好了,目前村集体资金583.75万元。”中村党支部书记、中村能人经济协会创始人雷有德说。

  随着一项项好政策的落实,中村在不知不觉中翻了个身。一番“住得光鲜了,穿得光鲜了,村子也要整体光鲜”的朴素开导,外加一面面“卫生文明户”的牌子挂上各家门头,让各色花木替代了柴禾垛、垃圾堆,提升了整个中村的“颜值”。

  外在的“颜值”提升易,内在的“颜值”提升难。富裕起来的中村决心要让“脑脑里”的东西跟上村里的变化。

  围绕提升村民的诚信,村里组织的互助资金协会树起了诚信的“门槛”。村里的扶贫专项资金,在统一管理下无息专用投向村民创业或救急之用。但有一个条件,须得80%以上的会员认为借用人讲诚信,才能借用款项。因为这样“一堂课”无形中让村民认识到,诚信的价值要比借用的钱款还贵重。

  最近,村子还因为推出了一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招”的同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乡亲们的脑海中,村上还被评为了县上的文明村,这样一来,这个“富裕”村的乡亲们感觉日子更有奔头了……(马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