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一根针”串起民族团结“千条线”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0-07-02 10:05    编辑: 陈悦         

  山川之间,一条条新建的道路连接内外;一排排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房,居住着各族群众;一所所现代化的校园,书声琅琅,歌声阵阵;一家家设施齐备的崭新医院,为各族群众解除病痛……现如今,百里瀚海戈壁在民族团结进步甘泉的浸润中变了模样。

  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藏族、汉族、回族、撒拉族等36个民族,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大家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亲缘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布局重要支撑点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呈现出的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是海西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写照。

  民族团结进步

  筑起幸福生活

  陶尔根,在蒙语里意为“丝绸围绕的地方”。六月的一天,走进德令哈市的一个居民小区“陶尔根家园”,这里浓郁的民族气息,会让人体味到形象的比喻,是这般真实而贴切。

  在陶尔根家园的门口,一座蒙古族和藏族两个民族的使者手捧哈达的雕像格外引人注目。楼群的墙壁上雕绘着各民族风情、风俗,以及生活生产的壁画,为这楼群中居住的830多户蒙古族、藏族群众的大家庭,平添了几分趣味与祥和。

  “陶尔根家园”是海西州“牧民向市民转变、帐篷向楼房转变”的游牧民定居工程,是海西州通过实施国家游牧民定居点工程建成的新型城镇现代化社区,是全州“农村(牧区)向城镇转变”“农牧民向市民转变”的典型示范。

  小区内的乡村大舞台、幼儿园、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蒙古族民族特色餐饮楼、文化广场、篮球场、文化活动室、卫生室、牧家书屋等等文化设施,把这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区变成了一座现代化新型牧民城镇社区。

  设在楼群一侧的“陶尔根家园办事处”,是一个“人气”很旺的地方。办事人员有蒙古族和藏族,前来办事的群众有的说蒙古族语,有的说藏语,彼此间亲热地招呼和交谈,融合得俨然像一家人。

  来到牧民布音拉家中,打开房门就能闻见特殊的藏香味,具有蒙古特色的木质茶几上摆着油饼、酥油、奶茶……这样的场景很难让人和传统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联系到一起。

  “过惯了牧区自己捡拾牛粪、羊粪的日子,刚住进有天然气的楼房里,还有点不习惯。像以前在牧区洗衣服、洗澡都要自己打水、烧水,而现在通了电,还用上了洗衣机,生活一下子轻松了许多。”说起刚搬来的日子布音拉颇有感触。

  和布音拉一样,今年是才仁卓玛和家人在这里生活的第十个年头。

  “我们以前都分散在草原上居住,生活来源主要靠放牧、卖牲畜,现在搬到城市里住楼房,小区周围建设了餐馆、超市、民族饰品店等商铺,特别方便!这里的社区想办法支持我们创业,给我们安排社区工作,我们的收入自然比以前多了许多。”才仁卓玛开心地说。

  生活的方便,让“陶尔根家园”的各族牧民群众亲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让大家伙的日子越过越顺心。

  民族团结进步

  助力增收致富

  来到“海西州乌兰县蒙方民族用品有限责任公司”,映入眼帘的是办公楼外醒目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大幅标语,办公楼内的展板上也写满了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知识……整个企业都映照在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中。

  身穿蒙古族服饰的蒙方民族用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才仁其今年已经年逾古稀,但老人身子骨依然很硬朗。

  才仁其的创业之路充满着艰辛。她回忆说,她从1986年开始接触服装行业,刚开始对于服装加工一窍不通,就只能买一些关于服装制作和设计的书籍,白天忙着服装厂的日常工作,晚上回到家利用休息的时间看书学习。虽然曾经有过放弃的念头,但在政府的扶持和家人的支持下还是挺了过来。现在公司各类生产设备齐全,固定资产总值达到了1350万元。但是在才仁其看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所以在做好自身企业发展的同时,才仁其也没有忘记各族牧民群众和兄弟企业的发展。

  敢想敢干是才仁其的性格,她每年通过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农牧民羊毛、驼毛、山羊绒,对于一些家偏远的牧民,还会特意补助拉运车辆的运费,这一干就是5年。

  才仁其粗略算了一下,这些年共带动农牧户800多户,收购绒毛990多吨,资金投入2000多万元,让乌兰县牧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实惠。

  牧民刚里说:“和‘蒙方民族用品公司’合作已经有好几年了,他们给的价格一直都比其他公司高,别小看这一块两块钱的,一年下来我可以多收入1万多元呢!”

  随着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公司需要吸纳大量临时用工,每年用工人数均在50人以上。才仁其为了帮助政府减轻就业压力大的难题,主动选择使用困难户和劳动技能相对单一的少数民族牧民。

  困难户马德林说:“以前我一直靠在外打零工赚钱,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现在好了,在这里有了固定工作,一个月2800元的工资,让我们一家人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

  才仁其经常给下属说,公司发展越来越好,离不开政府和各族群众的关心与支持,我们必须承担起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

  才仁其每年都会从自己的固定工资和企业的部分盈利中拿出资金帮助残疾群体、关爱困难家庭。她经常挤出时间参与“百企联百村、百企帮百户”脱贫攻坚行动,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

  民族团结进步

  促进新农村建设

  在海西州,这里的乡村算得上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盛夏,沿着柳格高速公路一路前行。在道路的右侧,出现了一些商业铺面,让人眼前一亮。

  大柴旦镇副镇长希海君介绍,借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的巨大推力,马海村依托高速公路从这个村通过的优势,在公路的一侧修建了10间铺面,进行对外出租,增加了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同时也提供给村民,开办汽车修理铺等门店,提高村民收入。

  大柴旦行委共整合资金5000余万元,采取整村推进模式在马海村实施了“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村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以经济发展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像甘泉一样渗入了大柴旦的沟沟坎坎。

  马海村是大柴旦地区两个村之一,也是青海省惟一的一个哈萨克族聚集村,是2002年返青安置的以哈萨克民族为主的纯牧业新建村,现有130户牧民,总人口501人。

  哈力便是其中的一户,进入他家的大门,在院子可以看见停放着4辆新旧不等的小型货车和轿车,哈力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现在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马海村是海西州在民族团结助力下为新农村建设提档加速的一个缩影。

  2019年,海西州挥洒出“大考”前的关键一笔。在15个省州级示范试点村实施各类项目39个,1个美丽城镇和5个高原美丽乡村脱颖而出;新增630公里农牧区便民公路向乡间延伸,新建37座桥梁及农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惠及数万乡村群众;电子商务进乡村综合示范工程实现全覆盖,14家农畜产品企业纳入追溯平台……如今的瀚海乡村,依托振兴激荡的潮汛,各显风流。(程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