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是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和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发起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募基金会。2012年10月22日,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正式挂牌成立。2018年8月12日,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换届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业务主管单位的指导和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帮助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秉承“凝聚社会力量,支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宗旨,紧紧围绕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这个中心,集天下之善心,谋三江源之福祉,以“久久为功”之定力,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开创三江源生态保护事业发展新局面。
凝心聚力,坚定方向目标,自觉履职尽责
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依据章程宗旨主动履职尽责,积极为政府拾遗补缺、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久久为功从未懈怠。在国内外各种困难和挑战增多的大环境下,扛起责任,把握大势,抓住重点,在广募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建设事业,宣传和保护中华水塔极地,助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促进农牧区和谐发展推动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实效。2019年全年已募集资金近3000万元,创下了基金会年度募资新纪录,在社会组织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创新引领,压茬扎实推进,确保见效收益
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始终把创新作为推进工作的抓手,用创新思路引领工作全局,经实践和探索提出了四大品牌项目、四大公益活动、两个基地建设、两个宣传平台建设,以及一个生态班和一个生态体验公司的“442211”战略布局。
以四大项目树品牌,为保护中华水塔添砖加瓦
生态小区建设项目。针对生态“小疮疤”实施以草原治理、林地保护、湿地保护、沙地治理、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和雪山冰川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小区建设项目,恢复和提升三江源地区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三江源地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高度统一,使三江源区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
生态村建设项目。通过生态环保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生态图书馆、节能设施、志愿者队伍建设、环保知识培训等项目建设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和示范带动三江源农牧民发挥生态保护建设主体作用。
关爱三江源妇女健康行动。项目内容包括女性健康主题教育宣传、现场义诊和赠药、妇科疾病筛查、重症患者救助及基层医务人员培训等内容,预防各类妇科疾病,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三江源地区妇女健康水平。
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开展岩画资源调查、青绣、唱词唱调、古建等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挖掘和保护研究,对于丰富国家公园文化内涵,探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四大品牌活动扩影响,为生态保护引智募资
一是“饮水思源探秘三江源”活动。活动旨在宣传“国家公园全民所有、全民参与、全民共建”的理念,通过三江源地区的实地体验,宣传我省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的成效、三江源重要的生态区位、重大意义等,从而呼吁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支持和参与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
二是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首届“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全省各领域220多人应邀参加了论坛。通过论坛,增强了大家对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中华水塔重要生态地位的认识,提高了对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意识,坚定了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长江源科考活动。科学考察对长江源区地质、动植物、土壤、水文资源、社会人文开展综合调查。调查了长江源冰川变化情况、源区内动植物分布、土壤类型、水土流失状况等基本情况。考察活动进一步掌握长江源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为长江源区的科学研究提供本底数据。
四是生态体验活动。通过活动旨在向社会各界提供生态环境教育、自然体验途径、原真自然和传统文化体验的机会,展示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成效,开展生态保护建设实践,推广生态保护经验,为全社会深入了解三江源的大美景观、丰厚文化积淀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搭建平台,从而唤起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以两个宣传平台建设为生态保护营造氛围
《三江源生态》杂志提档升级。按照打造国内生态领域一流杂志的办刊理念,将《三江源生态》的品牌定位为科学性、生态性、探秘性、知识性、可读性刊物,明确了“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为中华水塔保护服务、为传播江河文化服务、为三江源人民福祉服务”的办刊方向,目前,基金会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申请公开发行刊号。
基金会网站改版扩容。改版后的网站更加符合新的网站宣传和资金募集要求,打通了网站与金融机构的渠道,实现了线上捐资募集。通过改版升级实现了PC端门户网站、手机端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公众号多端点融合,访问量达40万人次。
加强媒体合作,基金会品牌与日提升。在加强自身宣传平台的基础上,积极与省垣媒体联系集中报道基金会相关工作。基金会二届二次理事大会;长江源区科学考察;守护斑头雁宣传;“关爱三江源妇女健康义诊——曲麻莱行”等重点活动均由青海政府网、青海新闻网、青海日报、西宁晚报等媒体刊发了新闻报道和访谈录。部分报道在中央电视台和青海卫视、青海新闻网、新华网今日头条播报,引起了广泛关注。
以两个基地建设为生态科研夯实基础。
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2019年10月23日,由基金会与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合作共建的“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在贵南县过马营镇直亥村圆满落成。基地将依托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的学科优势,合作开展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研究、自然生物资源与生态探险体验融合发展探索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等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研究支持。
玛可河基地生物监测初显成效。与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在班玛县玛可河流域建立了野生动物监测基地,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一期共布设60台红外相机,在近4800个相机工作日中共拍摄到18种兽类和9种鸟类,并首次记录到黄喉貂影像,此外还记录到马麝、中华斑羚、水鹿等其他珍稀物种,为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采集到了大量的影像资料。
开设首个生态班为生态保护储备专业人才
为提高三江源地区农牧民综合素质,培养生态专业人才,基金会与西宁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设了“三江源生态专业班”学历教育,学制三年。项目将资助“生态班”学生在校期间的伙食补助及各项杂费,每届资助总额在50万元左右。2019首届生态班共资助学生42名。
创办生态体验有限公司为基金会发展再添动力
为进一步拓展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业务范围,不断发展和壮大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经济实体,探索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多种途径,基金会联合创办了“三江源生态体验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开展国家公园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拓展基金会自身“造血”功能,引领和示范当地群众通过参与生态资源经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
多点支撑,统筹全面发展,构建工作新格局
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面对生态保护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主动作为、综合施策,按照依法办会、开放办会、合作办会、创新办会的总目标,努力打开新的工作格局。一是聚焦引智募资合作,加强对外交流力度。为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理事会班子成员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先后奔赴全国各地、国家部委、企业和社会组织衔接项目、争取资金。。二是聚焦为民排忧解难,加强调查研究。深入果洛、玉树、黄南、海南等三江源核心区开展调研工作,与当地州、县、乡镇党委、政府相关领导进行座谈交流,召开地方民间环保组织座谈会,听取各方在促进生态保护、开展项目合作方面的意见建议。特别是2019年玉树等地发生重大雪灾后,基金会主动作为,一方面主动落实救灾资金物资,共为灾区筹集资金近30万元;另一方面由会领导亲自挂帅奔赴灾区一线开展救灾工作,为灾区群众送去了急需的饲草料等物资,解决了群众燃眉之急。
奋力推进生态保护事业发展、助推国家公园省建设
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按照“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和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总体要求,立足极地中华水塔保护,坚定不移贯彻发展新理念,观大势、谋全局、抓大事、重落实,凝心聚力,担当作为。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再接再励,恪尽职守,围绕基金会“442211”总部署,加大募资力度,加强品牌宣传,强化项目管理,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为国家公园试点的总目标贡献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