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晴
今天是哇麻小学开学的第一天。
大早上,天微微亮,远远就听见仅有十名学生的村小学校门被打开的声音。老师们大清早就赶到已经闲置了快两个月的教室,怕学生们冷,早早地把暖气打开了。
“老师早!”拿着为十名小学生准备好的口罩,我们走进新修建的暖廊。去年学校老师跟我们反映,冬天气温低,雨雪天气下学生户外运动比较危险,希望能给学校建一座暖廊。年底,我们跟青海省江苏商会沟通后,争取到13000元资金,现在一座崭新的玻璃暖廊已经成形,看着孩子们在窗明几净的暖廊里嬉戏打闹,我们心里也乐开了花!
走进教室,讲台上放着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董家莉和其他三个小朋友是今天的护旗手,他们手捧国旗,跑到院子里列队开始彩排,为稍后进行的升旗仪式做准备。上午8点钟,升旗仪式准时开始,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师生们向缓缓升起的国旗行注目礼、敬礼,那一刻,感觉很神圣!
因为是特殊时期的开学第一天,为了让孩子们有个不一样的“开学季”,我们合计着让每个人都写一个愿望,如果有帮助实现这个愿望的能力,就在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满足他们。
“叔叔,我的愿望比较多,一个不够,能不能多写两个?”今年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胡福东问。
“叔叔,我的愿望是我的秘密,你们能不能保证不让别人看呀!”朱广贞,今年8岁,一个爱笑的小姑娘,她害羞地问我们,眼神里写满了信任。
有愿望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未来。如果满足一个小小的愿望就能够在一个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那么我们的付出和努力就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整理孩子们心愿的小纸条时,一个孩子的愿望深深地触动了我们,那是村民刘大智的儿子,叫刘晖强,今年7岁,他写在小纸条上的愿望是:希望爸爸妈妈就能在家陪我时间长一点。
刘大智是村里2015年评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类风湿,落下残疾,在家卧床多年,他和妻子也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家庭收入十分拮据。
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帮扶,现在他家的经济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刘大智本人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一个煤矿工作,每年有5万元的稳定收入;他的爱人在煤矿为工人做饭,每年也有近3万元收入;刘大智的母亲被选为村上的保洁员,每年有6000元收入,全家已经稳定超过了国家脱贫线。但随着日子越过越好,他们在家陪伴小孩的时间却越来越短,这就有了刘晖强的这个心愿。看来今后我们需要多做这方面的工作,让更多外出打工的父母能抽空回家,组织亲子活动,让孩子们的节日有爸爸妈妈的陪伴。
一行歪歪扭扭的字是小学一年级刘慧娇的愿望:“我希望能像姐姐一样去看大飞机。”去年“六一”儿童节,我们组织学生到驻扎在西宁的某部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让我们的农村娃们有机会了解了航空科学技术和大飞机,没想到这个活动也“影响”到了当时还没进校门的孩子们!
一个个孩子的小小心愿,就是一份一份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虽然现在教育水平在不断提升,但城乡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的鸿沟仍然存在,缩小这种差距刻不容缓,需要我们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立足本职岗位,保质保量完成肩负的脱贫攻坚任务。今年,我们仍然准备组织孩子们去省科技馆、博物馆参观浏览,在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的同时,为他们的梦想插上希望的翅膀。
省委组织部干部、互助县台子乡哇麻村驻村干部柴明杰(何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