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从贫困山区走出一个“博士村”
只有210户的乐都区徐家台村培养出38名研究生博士生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0-04-12 09:40    编辑: 陈悦         

  “来了,来了,徐博士又回村里‘讲课’来了……”4月9日,随着一个孩子的高呼,乐都区瞿昙镇徐家台村的乡亲们站在马路两边,用质朴而又热烈的方式,迎接为村里“长精神”的孩子回家。

  如今已脱贫的瞿昙镇徐家台村,只有210户人家,村民历来尊师重教,培养出了264名大学生,一个家庭平均有近1个半人。令人称奇的是,在这些学子中,居然有26名研究生、12个博士。更让人意外的是,寒门出博士,村民徐有赢的三个儿子先后完成博士学业后,在研究所、大学任研究员和教授,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博士之家”。

  徐家台村为褒奖学子和激励后人,把264名学子的毕业证书挂在村党员活动中心走廊显著位置,供人参观,“证书墙”顶端配着“父母养育辛苦、报恩唯有苦读、汗水浇灌希望、奋斗决定命运”等充满正能量的标语。村党支部书记徐世林说,他们村之所以出这么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是因为村里历来尊师重教,父母子女始终坚信“知识改变贫困命运”的理念,每年多则十几人、少则七八人考上国内重点大学,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氛围,将刻苦学习、发愤图强的精神深深地印刻在人们心里。

  “村里长期形成了好习惯,孩子间相互攀比,攀成绩,比未来,总是你追我赶,目的只有一个,通过学习促进成人成才。”正在新疆上大学,因疫情而留在家里的徐芳如此解读成功“密码”。树的方向由风决定,人的方向自己决定,村里的学生们只要觉得学习苦和累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村里出的博士生和研究生,从而增添了学习的动力。

  两年前,村党支部用被评为优秀党支部的奖励资金,精心策划、收集、制作了学子毕业证书,制成了远近闻名的“证书墙”,博士村、大学生村和文化村的形象树立起来了,为孩子们营造了学有榜样、比有目标、赶有动力的浓厚氛围,激励村里一代代孩子立志成为大学生、博士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陈俊 李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