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微风裹挟着些许暖意吹拂黄河两岸,催促着这里的农人们精耕沃土,播撒希望的种子。
2月19日,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坎布拉沃宝生物有机肥农民专业合作社排起长龙的农用车队伍里,春光满面的白有四夫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合作社有机肥开始供销的第四天,原本满满当当的仓库里,库存已所剩无多。
“2019年春播时,合作社出了4200吨有机肥料,收入500多万元,今年从2月16日开始供销,到现在已经出了6500吨,现在库存也不多了,接下来就要边生产边供应。”白有四夫说。
作为一家生物有机肥产销一体的专业合作社,他们在全省创建全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中有幸成为“宠儿”,受益良多。去年,合作社花费25万元,再一次从县内多家养殖业专业合作社回收储备了3000立方米的牛粪、羊粪和鸡粪,再过几天他们将快速投入生产,为后续的有机肥供销做好保障。
今年,尖扎县被省上确定为全域化肥零使用示范县,为此,这个县整合了来自省、州的扶持资金,配套落实了县级补贴,依托坎布拉沃宝生物有机肥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生物有机肥的全面推广。“用有机肥代替化肥,可以防治土壤酸化、板结的情况,能有效改善土壤,这也是创建全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县的第一步。”在现场查看有机肥配发情况的尖扎县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白跃说。
经过信息登记、体温测量和消毒后,来自康杨镇宗子拉村的赵青明和同伴的两辆农用三轮车驶入库房,一起将一袋袋有机肥装进了车里,“这些是政府扶持的,我们代表村里过来装运。”赵青明说“之前一直使用化肥,没用过这个,今年好好做个试验,如果效果好,以后就不用化肥了。”
疫情防控不能松劲,农业生产也不能耽搁。为此,几天前尖扎县各乡镇和村委会便成立了互助小组,代表村社统一购买肥料、种子和农药等农业生产物资,让战“疫”中交通管制和返乡人员居家隔离给春播带来的困难迎刃而解,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顺利开展了春耕备播。在库房外排队等待装运的队伍中,来自康杨镇崖湾村的马亚古白将车停靠在厂区道路一侧,焦急地望着库房里,“村里有33.3公顷耕地,我们要运走30多吨,到村里还得挨家挨户配送。”
走出合作社厂区,向着康杨镇南行,在道路两旁肥沃的农田里,勤劳的农人们有的驭着机器,有的操着农具,或清理遗留在田间的秸秆,或疏通渠道,或翻耕起垄,虽说少了些许往年的热闹景象,却依然掩藏不住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对秋收的满心期盼。
走进康杨镇尕玛堂村,穿过空旷的村道走近村落西北侧的地头,尕藏卓玛一家人正忙碌着翻耕播种。这两年,这里的每个村落都根据农田情况和生产习惯,做了精准的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在尕玛堂村,人们经常在春耕结束后尽数出门打工赚钱,因此播种的多是他们最为熟悉的春小麦。“家里7亩(0.467公顷)地,1亩(0.067公顷)入股到村里的苗木专业合作社了,剩下6亩(0.4公顷)打算都种小麦,这样好管理一些。”尕藏卓玛说,这已经是她家将种植苗木剩下的所有地都种上小麦的第三个年头,这样,既不耽误两口子出门采挖虫草,打工赚钱,秋收时候又省时省力。
眼看村里的春耕已近尾声,村支部书记周拉太心中有些着急了,“我打算明天开始召集村民把水渠好好检查补修一下,赶在他们出门采挖虫草前把这些事儿干完,这样一来,就算他们出门了,我们剩下的人也能把庄稼照顾好。”
在尖扎县,农作物种植结构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记者了解到,2013年以来,这个县借助菜篮子工程,在黄河流域大规模实施设施农业,如今,全县已建成1000余栋温棚,苗木、果蔬、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传统农作物比例逐渐缩小。作为全县种植结构调整重点和先行区域,康杨镇镇长马海胜自豪不已:“在种植结构调整中,我们康杨镇率先大规模修建了温室大棚,种植经济林木和羊肚菌、芦笋、花生等经济作物,同时,针对牛羊育肥合作社众多的实际情况,大面积流转了撂荒和闲置的土地,种植玉米饲料,目前全镇已经有400栋温室大棚,饲草料种植面积已达到50%。”(公保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