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后,早已按捺不住清闲的庄稼人早早地忙碌起来。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坎布拉镇,沿马康公路向南走,一辆辆农用车时而迎面驶来,公路的另一侧,黄河蜿蜒流淌,焕发出勃勃生机。
2月18日,记者来到位于坎布拉镇西南角的吉利村采访,入村的水泥路两旁,一排排藏式民居如同梯田一般修建在山坡上,整齐划一,房前屋后,一片片树林错落有致。
“吉利村人原来居住在李家峡库区,由于水库建设才搬迁到这里,转眼间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村委会主任夏吾端智感叹,刚到这里时,村里连一棵树也没有,村容村貌更是无从谈起。遇到雨雪天,村道满是泥浆,出行都成问题。此外,村民因盖房用地、征地补偿款等问题经常发生口角,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全村81户380多人,人均耕地很少,除了种植小麦和油菜,村民没有其他收入,说到底,易地搬迁后最让大家着急的还是如何脱贫。”
据夏吾端智介绍,为了化解矛盾纠纷,镇党委、政府工作组多次入户搜集民情民意,同时,定期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转变老百姓的观念,不断拓展村民增收渠道。目前,大部分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采挖虫草,户均收入超过2万元,早在2017年全村就已脱贫摘帽。
“每年,草山补助每户2600元,移民补助每人600元,坎布拉景区补助每人400元。这些年,党和政府给予易地搬迁群众太多政策上的扶持,大家生活有奔头,心里就没有解不开的疙瘩。你看,这些树林就是吉利村团结奋进最好的见证。”
顺着夏吾端智手指的方向,一大片树林映入眼帘。说起植树造林,这是最让村民们骄傲的事。近年来,吉利村人充分利用村边、荒地、荒滩等闲置土地,见空插绿、应栽尽栽,各家各户房前有树林,院内有花园。曾经终年萧瑟的荒山破,因为绿色的播种,变得乡韵悠悠,村风融融。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通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吉利村个人植树达到39万余株,集体造林35公顷,近90%的农户有了自己的林园。一棵棵树木点缀着村庄,也筑起了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然成为全村人的共识。
易地搬迁归根结底是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提升村民整体素质和文明意识,一方面,当地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建设资金,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村“两委”发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使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孝老爱亲”评选等活动,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整体素质。
经过多年的努力,曾经狭窄坑洼的黄土路和脏乱难闻的垃圾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院落干净整洁。随着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日渐丰富起来,民风开始发生喜人的变化。
2017年,吉利村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昔日的穷乡僻壤突然有了一个“国字号”招牌,这是村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对此,大家交口称赞,自豪感油然而生,文明和谐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以前,村民思想保守,邻里纠纷也多,现在大伙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破除封建迷信,大搞移风易俗,参加各种对健康有益的活动,生活充实和谐多了!”谈起现在的生活,村民更藏措倍感欣喜。
今年春节,更藏措一家决定于正月初九为儿子举办婚礼,正当全家人准备热热闹闹地迎娶新娘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婚礼计划。
“武汉疫情让所有人揪心。村干部上门劝说我们取消婚礼宴请,儿子和没过门的媳妇都表示赞同。”更藏措说,从去年12月份全家人就开始谋划婚礼,前前后后忙活了将近两个多月,新房都布置好了,但是为了大家的健康,也为了不给亲戚朋友们带来困扰,全家人决定和大家一同经历这个难关,共同抗击疫情!
“天蓝、水清、景美、人和”这就是时下诸多藏区农村面貌的真实写照。在这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里,一个又一个村落在改头换面的变革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相辉映,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彩与活力。(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