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大河两岸守望相助携手前行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0-03-05 09:25    编辑: 许娜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是黄河母亲孕育的一片圣洁土地。贵德县有122个行政村,在这片35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20个多个民族。贵德县各民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黄河的怀抱中休戚与共、繁衍生息,在创造出灿烂辉煌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谱写出一曲曲感动人心的民族团结之歌。

  小车队散发大光芒

  尕让乡江拉新村距离乡政府40公里,全村共有324人,有藏族、汉族、土族三个民族,其中藏族占全村总人数的87%。

  江拉新村党支部书记温成海说:“我们这个村是一个新成立的村庄,2009年到2015年期间,尕让乡关加村、东果堂村、业隆村3个村的群众陆续搬迁到了贵德县黄河北岸的北山地区,形成了现在的江拉新村。”

  面对这样的实际,温成海深知,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始终把为群众办实事当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桥梁。比如经常组织党员定期到贫困户家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商铺租赁、企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还举办机动车驾驶、餐厨烹饪、建筑泥瓦工等多种多样的技能培训。这些举措不仅拓宽了农牧民的增收渠道,而且让群众从心底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他们都深深铭记着党的恩情。”

  今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这个小山村原本平静的生活。温成海说:“大年初三开始,我们就全员到岗了。村里采取包户到人的方式,通过网格化管理、地毯式摸排,严密排查外来人员以及与外来人员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村里设置了执勤点,对外来人员进行信息登记、测量体温,并对身份信息不明的人进行劝返等各项工作。”

  “我们村每天安排6名执勤人员,执勤时间为早晨8点到次日8点,中间不允许离开,吃饭就成了大问题。”执勤人员才项说。

  其实,村民们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们七嘴八舌,在村里的微信群中讨论了起来。

  “能不能征用1辆车,专门为执勤人员运送伙食?”

  “这是应该的,就用我的车吧!”

  “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是我们的责任……”村民们纷纷响应。

  不久,由3辆私家车组成的疫情防控车队成立了,并分别作为应急指挥、物资保障、医疗救助的专车使用。

  “我们家留观人员测量体温的时间到了,您啥时候到?”一条信息发到村医杨丽莉的微信上,不到3分钟她就到了留观人员的家中。“这段时间,我的工作量比较大,留观人员家里每天都要去两次。现在有了医疗救助车,大量时间被节省出来。”村医杨丽莉说。

  老党员完么仁增说:“我年纪大了,虽然不能亲临一线参与防疫工作,但做几顿饭、送几壶开水是力所能及的。有了物资保障车,就能保证馍馍、包子及时送到值勤人员手中。”

  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小小的车队里凝聚着各族群众深深的爱意,在春寒料峭的日子里,散发出温暖的光芒……

  小帐篷孕育大产业

  走进位于贵德县河东乡麻巴村的青海忠美商贸有限公司,就听见加工车间里传来缝纫机的“哒哒”声,只见工人们有的专心裁剪布料,有的正在制作藏式帐篷。帐篷生产车间里,送针机、裁床等设备一应俱全。

  公司的总经理青羊尖措是尕让乡亦什扎村人,他说:“公司成立于2016年8月,主要加工制作藏式帐篷、雨具等民族特色手工艺品。为了打开销路,我们在其他州县摆摊设点、上门推销,还在淘宝开了网店。现在我们公司在省内有固定客源60多家,西宁市小商品批发市场里面也有我们的产品。”

  看到从村里走出去的年轻人闯出了一番事业,亦什扎村的党支部书记罗藏东主打心眼里为他高兴。

  有一天,罗藏东主找到了青羊尖措,对他说:“你也是从村里走出来的,现在你富裕了,能不能把咱们村里的贫困群众也拉一把?咱们村里的情况你也清楚,村子地理位置偏僻,位于脑山地区,村民们就靠放牧维持生计,再没有更多的选择……”

  “放心吧,书记,我知道应该怎么做!”青羊尖措回答的干脆利落。随后,公司为村里的二十多户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还为他们免费培训缝纫、刺绣等技术,这些贫困户在2018年全部脱贫。

  今年35岁的村民索南多杰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开始学习缝纫制作放牧用的牛毛黑帐篷,积累了经验学习了技术之后便开始自立门户,在县城里开了一家裁缝铺。他说:“凭自己手艺吃饭,我觉得很光荣!”

  罗藏东主告诉记者,今后公司要从管理上严格落实企业化的规章制度,如统一着装、准时上下班等,让村民在家门口感受到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让村民也变为“产业工人”,让他们的精神面貌随之焕然一新,激发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后将扩大公司规模,为推动民族特色产业发展、帮助困难群众拓宽增收门路,为村里的民族团结贡献一份力量。”罗藏东主说。

  小人物彰显大力量

  “贵德县河阴镇新东路社区的黄河人家小区真是变了样!”如今,小区的居民们都有这样的感触。而为小区带来变化做出贡献给最多的则是社区党支部书记余英梅。

  “黄河人家小区”有10栋住宅楼、居民476户,这里居住着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5个民族的居民,是社区辖区内典型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小区。在这样一个多民族集聚的社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事关整个社区的和谐稳定。

  余英梅通过走访辖区所有住户,了解到小区存在环境卫生差、路面、地下室塌陷、防盗门损毁、楼底开裂、原物业公司服务跟不上等业主反应较多的问题。余英梅说:“小区有数百住户,这些事看似小事,却是事关民族团结的大事。作为党支部书记,帮助居民解决问题,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经过梳理后,“黄河人家小区”进行了一次专项整治活动,余英梅与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进行多次协调沟通,对小区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改造,除此之外还筹措资金35万元购置了配套环保清洁设备,小区存在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小区的基础设施改善了,但余英梅更希望居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在各类节庆期间,社区以道德大讲堂、文艺表演、手工艺品展示、家庭宴会等活动为载体,相继开展“和谐家庭”“文明楼院”等创评居民活动,对小区内积极维护民族团结、敬老爱幼、邻里互助的住户进行星级评选和表彰,激发了小区居民讲文明、争先进的积极性,凝聚了小区居民团结和睦的进步之心。

  另外,在贵德县委宣传部、贵德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小区内建成了110多米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文化墙、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长廊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小区文化长廊,为黄河小区营造了浓郁的文化宣传氛围。

  余英梅说:“居民们在这锻炼身体的时候,既可以学习有关民族团结的政策知识,又能向身边人看齐,真是一举多得!”(栾雨嘉 贵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