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上午,一则消息刷爆了青海人的微信朋友圈——我省最后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从省第四人民医院出院!全省累计18例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
2月5日,出院3例;
2月11日,出院2例;
2月12日,出院4例;
2月13日,出院2例;
2月15日,出院2例;
2月18日,出院2例;
2月19日,出院1例;
……
一个个出院病例数字的增长跳动,时刻牵动着全省人民的心,标志着我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2月21日,我省医务人员零感染,连续16天新增确诊病例、疑似病例零增长,无死亡病例,事实无不说明,我省在新冠肺炎治疗方面,特别是在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治疗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
最美的鲜花送给日夜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
前往医学隔离观察点。
2月21日上午,随着我省最后2例新冠肺炎患者从省第四人民医院病愈出院,至此,青海确诊的18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青海省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清零。
根据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出院标准,经省级医疗救治专家组评估,符合出院标准。出院后,这两名患者还要按规定在当地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下,继续进行14天医学隔离观察和跟踪随访。(黄灵燕摄)
在新冠肺炎治疗方面积累成功经验
疫情发生后,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根据全省医疗机构床位、专业技术人员分布及治疗能力情况,省卫生健康委及时制定了全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预案,积极应对疫情,为“应收尽收”提供了保障。构建了省、市州级分级救治网络,设立了11家定点医院,省第四人民医院为省级定点医院,集中收治重型和危重型病例,各市州分别确定1-2家定点医院,主要收治轻型和普通型病例。集中全省优质资源,调配感染、传染、呼吸、重症、影像、检验、药学和中医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省、市州医疗专家救治组,建立了省内外多学科联合救治工作机制。建立全省发热门诊疑似及确诊病例报告、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和留观病例报告、三级医院和定点医院医用防护用品存量情况日报告等6个日报告制度,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向省第四人民医院和西宁市三派驻联络员,会同两家医院及时报送患者救治信息。为了缩短确诊时间,优化确诊流程,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我省将省人民医院和青海红十字医院指定为定点核酸检测单位,做到了“应检尽检”。
按照“集中病例、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治原则,实行一人一方案、一人一团队措施,我省3例重型和危重型病例收住在省第四人民医院,集中专家会诊和评估20余次,特别是危重型病例,与国家级专家一起,结合我省高原特点,提出了科学、有效、规范的诊疗方案。省第四人民医院和西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党政领导、全体医务人员紧急动员,调集多学科最精锐力量,组织医疗救治团队,切实落实救治方案,推行中西医结合联合治疗,并通过心理疏导、营养支持、人文关爱、医患沟通、健康教育等方式,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为早日治愈出院创造了条件。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诊疗方案要求,明确了患者出院标准。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间隔一天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出院或根据病情转至其他科室治疗。我省按照国家标准,结合武汉等地经验和专家讨论,对出院人员至少进行14天医学隔离观察,隔离期间,每天测2次体温。
为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开展全员培训,在开展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一、二、三、四、五版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医护人员个人防护能力的培训。省卫生健康委成立了疫情处置指挥部办公室培训组,在省人民医院建立了“青海省新冠肺炎防控救治能力培训基地”,邀请青海学者赵生秀教授组织开展全省医护人员培训工作。培训基地建立了三级防护培训模式,并在317护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发布网络培训视频资料,开展情景模拟技能训练,对医疗机构重点岗位的医务人员和赴湖北后备医疗队进行了重点培训和考核,为医护人员“零感染”奠定了基础。
坚持中西医结合积极发挥中藏医药作用
开展医疗救治工作以来,我省坚持中西医结合,积极发挥中藏医药专家作用,18例确诊病例中17例使用了中医药治疗。
全省中医医疗机构按照“不断完善诊疗方案,坚持中西医结合”总体工作要求,积极主动发挥中医药优势,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根据省中藏医药管理局安排,组织省内中医药专家,针对此次疫病中“湿、热、毒、瘀”的特点,结合我省气候及高原地域环境、人群生理特点,按照中医理论,以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制定《青海省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一版)》并下发全省实施。积极参与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救治工作。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控工作。中医专家参与了确诊病例的中西医诊疗过程,会诊7次,参加危重症病例讨论3次,指导中医药治疗4次。专家指导应用中医治疗共17例,中医治疗参与率为94.4%,疗效明显。同时,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将我省确诊病例纳入“清肺排毒汤”治疗新冠肺炎临床实验项目分中心,开展药物研究。
按照我省新冠肺炎中(藏)医结合救治工作要求,省级专家组中的藏医专家,全程参与我省确诊病例的会诊、救治工作。同时,省藏医院、海北藏族自治州藏医院藏医专家组主动请战参加疫情防治工作,积极参与我省确诊病例出院藏医药康复,与出院人员视频,辨证施治,助力康复。省藏医院成立了由国医大师尼玛和全国名中医桑杰在内的省级藏医药专家组,积极参与制订我省新冠肺炎藏医药预防工作方案;印发藏汉对照的青海省藏医药防治方案,分发各地。省药品监管局、省医疗保障局开通绿色通道,批准省藏医院5个藏药防疫制剂并纳入医保目录。集结专家和科研人员,完成省科技厅新冠肺炎防治“二次开发九味防瘟黑药对病毒性肺炎的临床防控效果评估”项目编制、论证和申报工作,现已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专家、医护人员彰显了医者大爱与担当
全国多省疫情发生后,省卫生健康委紧急动员,多次召开疫情防控专题会议,对防控工作进行了再部署、再推进,发布了省第四人民医院担当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救治定点医院及设立发热门诊的重任的信息,以方便群众第一时间到省级定点医疗机构省第四人民医院和发热门诊就诊和咨询。省第四人民医院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动员部署防控救治工作,第一时间成立防治领导小组、医疗保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组,组织专家对医院救治组人员进行了诊疗、院感防控和个人防护方面的培训。
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杨正平,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多杰、顾玉海,检验科主任医师阿祥仁,院感科副主任护师王凯;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甘桂芬,影像中心主任医师鲍海华,药学部主任药师史雪霞,院感科副主任医师张永栋;省第四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郗爱旗,急诊科主任医师李华,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王玉清;省中医院中医肺病科主任医师赵永祥;省藏医院疫病科主任医师兰科加等医学专家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心上,把救治患者的重任扛在肩上,把患者的安危放在行动上,指导医务人员有序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在患者需要的时候,随叫随到,从来没有怨言。在当前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不确定的情况下,按照国家诊疗方案,将他们在高原缺氧的临床经验全心全意用于患者治疗,探索了高原环境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经验。2月10日,我们率先使用恢复期病例血浆治疗重症病例,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专家们对每个出院患者在两次核酸检测阴性的情况下,进行充分论证,全方位、全程关心出院人员,为他们随访、康复期等注意事项进行科学、规范的指导。
疫情发生后,中组部、团中央第20批援青博士服务团的11名医学博士结合青海省情,集体研究形成了疫情防控的医学建议。他们发挥专业优势,指导我省各地强化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院感防控、防护用品规范使用等工作,助力提升我省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能力。我省还积极与在武汉的国家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杜斌,在武汉的国家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北京中日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詹庆元及中南大学附属医院、上海瑞金医院、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西京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等医院的医学专家在线网络咨询会诊,吸取经验,使医疗救治工作少走了许多弯路。
还有各医院始终坚守在发热门诊、留观病房、尤其是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他们迎难而上,冲锋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前沿阵地,努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患者的“安全指数”。昼夜坚守在工作岗位,不惧被感染的风险,给予患者最精心的看护。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专家和医护人员的艰辛付出,彰显了医者大爱与担当,才赢得了我省疫情救治的阶段性成效,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支持,更加坚定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李欣)
战“疫”一线群英谱
并肩作战战“疫”有我
立春过后的化隆回族自治县阿什努乡羊隆村,放眼望去,依旧是黑土白雪,寒气逼人。
2月16日一大早,马恩洲和田勇简单吃完早餐便匆匆出门了。“今天除了参加阿什努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五次会议外,我俩的主要任务就是再购置点消毒水、口罩、酒精等防护用具。”马恩洲和田勇商量着。
到县上购置完所需物品后,两个人立马驾车返回村里。马恩洲知道,疫情防控到了关键时候,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防止输入性病例。
海拔3000多米,距离县城25公里的羊隆村是一个回族村,全村共有133户479人,而常住户只有17户85人,多为老人、小孩及残疾人员,其余人员大多是常年在外经营拉面馆或在外省务工。
作为省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办公室主任的马恩洲,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主动请缨到羊隆村担任第一书记。几年时间,他多方筹措资金,争取项目,通过多种形式“扶志、扶智”,使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14元,超过脱贫标准。2019年底,羊隆村全部如期脱贫。可是,这个春节,突如其来的疫情,很多原本没打算回家的村民陆续返乡,而阿什努乡就有武汉和外地返乡人员上百人,疫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
为守护全村人的安全,马恩洲和田勇自大年初三开始便与村干部、村民并肩作战,深入疫情防控前线。
宿舍和办公区没有暖气,只能生火御寒;没有食堂,只能自己做饭……在近十几天的时间里,马恩洲和田勇坚守在羊隆村疫情防控前线,带头强化防控措施,加强政策宣传,及时上报信息,认真落实防控责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
马恩洲认真做好村里务工返乡人员的跟踪排查、基本情况登记和随访等工作,协助村干部在进村路段设点排查登记,并积极劝说村民不串门、不聚会、不赶集、不走亲访友、不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引导村民正确理解、积极配合、科学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羊隆村有一户村民一家三口是在疫情发生后从武汉返回羊隆村,经青海省人民医院两次检查后,显示各项指标正常,且居家隔离。这三口之家是马恩洲重点关注的对象,他每天都要打电话询问情况,告知注意事项,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由于防护用品短缺,马恩洲想方设法采购,自费购买消毒液、口罩等发放给村民。“你看这大过年的,马书记到我们这儿,吃也吃不好,住也住不好,天天忙前忙后,我们真是打心眼里感谢他们。”村民马毛沙告诉记者,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都是为了大家好,我们也都自觉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马恩洲则说,疫情面前,全力保障村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我们的责任。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只要全体干群同心同德、共同努力,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叶文娟)
门镜很小,爸爸却很高大
“爸爸!”“可乐,你看见我了没?”“爸爸,我看见你啦!”
这是一对父子隔着门镜相见的一幕。孩子天真的模样和奶声奶气的声音,让家人感受着短暂团聚的温馨。
门外的父亲叫董明,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西宁客运段动车队的一位列车长。门里的小朋友是董明3岁的儿子可乐。2月18日18时,休班的董明又如约来到了父母家门前和儿子相见。
这个春节,他本该和家人团聚,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他们父子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见面。
已经连续5个春节没和家人一起过,今年董明早早就和妻子商量好,春节后全家一起去三亚旅游,完成81岁奶奶的心愿。
1月24日,除夕。刚退勤回家的董明看到了段上阻击疫情的倡议书。他对妻子臧雅楠说:“没想到疫情这么严重,我虽然还不是正式党员,但我是列车长,我必须先上!”看到丈夫态度坚决,妻子虽然担心还是支持他的决定:“你放心,家中有我。”
“在疫情防控期间,我申请二十四小时待命,走防疫重点车、任务车。我随时接受党组织的考验,用一名党员的标准完成每一趟值乘任务……”第二天一大早,董明将请战书作为自己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汇报》递交到车队党支部书记祁生秀手中。
旅客列车是疫情防控的最前沿。28岁的董明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班组一共4人,有3名“90后”和1名“00后”,这是包括董明在内所有人人生中第一次遇到的战“疫”,大家心中都有一点不安。
“大家别怕,有我在。”班前点名会上,董明仔细检查着大家的口罩、手套以及酒精等用品,安慰并鼓舞着大家的士气。
1月26日,D2697次列车像往常一样从西安北站驶出。“请戴上口罩,做好自身防护。”疫情发生以来,这句话成了值乘途中董明说得最多的一句。他仔细地检查每节车厢,提示着部分旅客。“董车,发现2名重点旅客。”报话机中传来1号车厢乘务员董锐急促的呼叫。
“你去别的车厢盯着,这交给我。”急速赶来的董明果断地将1号车厢隔离,并调离了乘务员,把危险留给了自己。“大家不要惊慌,请配合我们做好工作。”他边迅速排查疫情,边耐心安抚其他旅客。
“你们从哪里来的?之前去过哪里……”董明一边给2名重点旅客测量体温,一边询问着身份信息、联系方式,收集着他们的动向资料。这2名湖北籍旅客是一对夫妻,长期在湖南经商,计划到西宁发展业务。了解情况后,他每隔15分钟给2名旅客测量一次体温。第一次测量36.2℃、36.5℃、第二次36.3℃、36.5℃、第三次36.3℃、36.6℃,旅客体温正常,未发现咳嗽、发热等症状,有惊无险。董明终于松了口气,此时才感到背上的衬衣湿了一大片。
由于列车上接触大量旅客,每一次值乘都有可能面临着病毒感染的危险。为了降低风险,董明决定自我隔离。他将爱人和孩子送到了父母家,休班期间只到父母家门口去取家人提前几分钟放好的饭菜。
这短短的几分钟,也是董明和家人团聚最快乐的时间。儿子想看看爸爸,却只能在门镜里相见。孩子生怕董明看不见自己,对着小小的门镜大声地喊着:“爸爸,爸爸!”
“听着儿子一声声叫我,特别想进去抱一抱他!”说到这,自我隔离近2周的董明眼睛瞬间湿润了。
“爸妈这几天怎样?”每次与妻子通话,董明都挂念着手术后的父母。“都好着呢!你要保护好自己,我们等你平安回来!”电话这头的家人也一直牵挂着董明的健康安全。
董明的父母家就在铁道边,透过卧室窗户可以看到通过的列车。董明告诉妻子自己值乘的列车通过的大概时间,约定在窗户里挥动一下红围巾,互相报个平安。
“儿子,快看,这是你爸爸值乘的火车!”当董明值乘的D2692次列车快速驶过时,儿子高兴地手舞足蹈,自豪地大声喊着:“我爸爸是列车长,爸爸在车里!”
列车一路向东奔驰。稍作休息的董明擦拭了一下额头的汗珠,看看手机里儿子照片说:“待到疫情结束了,我一定要带着家人去旅游,看花看大海!”(王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