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青海医疗队,你们真是好样的!”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20-02-20 09:37    编辑: 陈悦         

  总有一种真情令我们感动!总有一种力量激励我们前行!这个春天,几百名青海医护人员临危受命驰援武汉,这份来自青藏高原的医者仁心温暖着武汉人民的心。

  患者点赞“青海医疗队”

  2月11日上午,武汉市新洲区中医院,来自青海医疗队的沈军和同事正在查房。“别怕,只要配合治疗,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加油!”为一名患者检查后,沈军为其鼓劲。

  他们走向16床——七十多岁的患者李女士,这时,原本坐在病床上的李女士站起身来,向沈军竖起了大拇指:“青海医疗队,你们真是好样的!”

  另一间病房里,一名躺着的患者向沈军的同事伸出双手,“听说你们是从青海来的,跑这么远来为我们服务,太感谢你们了!”

  “青海的大夫护士,你们辛苦了!”“向你们致敬!”……连日来,这样的情景不断在医院的各个病房出现,这些暖心的话语让沈军和同事们备受鼓舞。

  36岁的沈军是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的一名主治医师,他的妻子杨君慧也是医生。疫情发生后,夫妻俩就奋战在医院防控一线,8岁的儿子只好交给沈军的父亲照顾。出发前往武汉前,沈军和儿子视频聊天,儿子哭着说:“爸爸,我已经很长时间没见到你和妈妈了,你要早点回来啊。”“儿子,爸爸要去治病救人。你是小小男子汉,要在家照顾好爷爷。”沈军的眼角湿润了。

  在武汉奋战的日子里,每当传来患者治愈出院的好消息,沈军和队友们都感到无比欣慰,“患者康复出院就是医生付出最大的回报,再苦再累都值得!”

  患者“粉丝”成了她和同事的跟拍

  青海医疗队刚入驻医院时,来自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冠三科的主管护师贺连璟明显感觉到患者对病毒的恐慌情绪,一些患者因为病情严重情绪抑郁焦躁,医患之间需要沟通。

  为了节省防护衣,一名护理人员进入隔离病区要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这四五个小时的工作量相当于以前医院工作量的两倍,送饭、发药、输液、换药、清理垃圾……

  最忙的时候,一名护士要服务44名患者,护士们的压力很大。贺连璟和医疗队的其他队员们从来没有抱怨过,他们用心为患者提供护理和帮助,医患关系也在青海医疗队医护人员的忙碌中悄然发生着变化。

  两天过去了,患者们知道了他们是来自青海的医护人员;3天过去了,开始有患者主动和医疗队医护人员打招呼;10天过去了,一些患者会帮忙安慰其他患者,“这个护士小姐姐正在忙,5床,你稍微等会儿啊。”……20天过去了,年轻的贺连璟和同事们早已“俘获”了病区里几名患者的心,不管是做治疗、发药,还是铺床、送饭,她们几乎成了青海医疗队队员的跟拍,用手机记录着病区里青海白衣战士的身影。

  微信医患沟通群里,武汉患者的一条条感谢的话语不断地刷屏。“有这么多患者的感谢和鼓励,只有更加努力才行,加油!”贺连璟这样鼓励自己。

  隔着玻璃的对话

  来自青海省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的副主任医师冯金花总是耐心接诊患者,在她接诊的患者中有一位焦姓老人,因疾病治疗需要,由武汉新洲区人民医院转入新洲区中医院,因为病情较重,住院期间老人脾气暴躁、烦躁不安,面对医护人员的询问总是不耐烦,并拒绝和医护人员沟通,也不配合治疗。

  冯金花设身处地地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常常一边治疗一边安慰老人:“只要您坚持配合治疗,病情很快就能控制住的。”……渐渐的,老人的情绪稳定下来,非常配合医护人员。

  经过青海医疗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老人很快转往轻症普通病房。就在转病房的当天,老人又发火了。医护人员了解到,原来习惯了青海医疗队队员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不愿意转到其他病房去。

  这时,来不及穿防护服的冯金花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到护士站,隔着玻璃给老人交代病情,并通过电话与家属沟通,耐心解释转病房的原因,“您现在病情稳定了,转到轻症普通病房是好事,祝贺您。”“冯大夫,谢谢你们对我的照顾,我真是舍不得你们……”老人隔着玻璃说。

  心和心的交融

  “选择了医学也就选择了奉献,要学会笑着迎风而动、逆风而行,并且把笑容留给患者和家属。”来自青海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霍世芳说,每当她穿着严实的防护服走进隔离病房时,虽然患者看不清她脸上的笑容,但从她的问候和手势中,大家的心彼此交融在一起。

  一次上夜班时,霍世芳为一位老人输液。她一向对自己的扎针技术很有信心,可是这次由于老人的血管不好找,再加上戴着3层橡胶手套,又戴了护目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视野,当她排好气、拿起针准备扎的时候,突然感到一阵紧张,她担心扎失败,更担心增加患者的痛苦。

  “孩子,我知道我的血管不好找,没关系,你慢慢来,多扎几次没什么的。”正当她忐忑不安的时候,老人的安慰如一股暖流流过霍世芳的心。最终,她沉下心,凭借着过硬的技术顺利完成了。老人对霍世芳竖起了大拇指,霍世芳的鼻子突然酸了起来。

  几天后,细心的霍世芳看到4床的张阿姨情绪不好,不仅发放的晚餐一口也没有吃,还在一旁偷偷地擦拭着眼泪。霍世芳停下手中的工作,轻轻地问道:“阿姨您怎么了?我可以帮您吗?”

  经过询问得知,张阿姨十分想念小孙子,不能回家让她很着急。“您的心情我们理解,但现在您还没有完全康复,这样回家会把病毒传染给您的家人,积极配合治疗,相信您很快就可以出院了!”霍世芳温柔地安慰着。

  等隔天再上班后,她看到张阿姨精神状态好多了,张阿姨和家人用手机视频聊天:“青海来的医生、护士真好,对我们照顾得很周到!过几天我就可以出院了!”望着张阿姨的笑容,防护服下的霍世芳也笑了。

  同样的事情,来自青海省康乐医院整形外科的护士长胡勤芳也曾遇到过。刚到病区不久,她发现护理的一名女性患者从不和其他患者聊天,总是一个人坐在病床上发呆。

  通过询问,胡勤芳了解到,原来患者和患淋巴癌的丈夫都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情严重的丈夫被隔离在6楼治疗,她总是担心丈夫没人照顾。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胡勤芳向病区领队反映了这对夫妻患者的情况,为他们申请能否调至同一病房。最终,考虑到治疗需要,虽然两人没有调换病房,但通过胡勤芳的耐心开导,这名女患者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不仅配合治疗,还开始和其他患者交流,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

  雨夜的温暖

  凌晨3时,武汉市新洲区中医院,来自青海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的护士沈美英正在值夜班。到了要为一位老年患者测血压的时候,怕吵到别的患者休息,进病房时沈美英没有开灯,她摸着黑准备叫醒老人。尽管她的动作很轻,同病房的另一名患者还是醒了,这名患者细心地为沈美英打开了手机灯照亮,全程她们没有说一句话,十分默契。

  凌晨5时,到了下班的时间。外面下着暴雨,“这么大的雨,司机师傅还会来接我吗?要不要在科里待着等天亮了再回去?”正想着,抱着试试的心态,沈美英拨通了司机师傅的电话,没想到司机师傅说:“赶快下来吧,我就在楼下。”沈美英兴冲冲地跑下去,路上,司机师傅把暖气开得很大,很快便把沈美英送到了住宿楼下,下车时还不忘提醒她路边雨水大,小心鞋子进水,赶快回去休息。几句话让沈美英心里很温暖。

  连日来,无数医护人员用奋不顾身和夜以继日的坚守感动着武汉的患者,而患者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医者传递着温暖。

  很快,武汉的樱花将会绽放枝头,带来春的希望。(贾忠英)